小品牌的另类生存
作者 陈俊玲
发表于 2025年3月

“卖给安踏,可能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在欧逸柔看来,把MAIA ACTIVE(以下简称:MAIA)卖给理想买家安踏,是她能想象的最好结局了。

在中国新消费品牌狂飙突进的十年里,无数创业者试图在巨头林立的赛道中撕开一道口子。瑜伽服品牌MAIA的创始人欧逸柔,便是其中之一。她带领团队在2016年创立MAIA ACTIVE,在经历了被数十家投资机构拒绝的困境后,在女性运动市场的夹缝中精准定位,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虽然MAIA最终于2023年被安踏集团收购,但却给品牌换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资本寒冬下,被大品牌收购或许是小品牌一条值得探索的新出路。

从“被拒”到“被看见”

2008年,欧逸柔从纽约Parsons 设计学院毕业,并先后加入J.CREW与Doo-ri的设计团队。两年后,她成为了Badgley Mischka中国区产品线的首席设计师。

多年的设计经验让她拥有了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在长期健身的过程中,她捕捉到了女性健身市场的一个缺口。2016年,运动领域的中高端市场多被欧美品牌所把控,但由于亚洲与欧美人群的身形差异,导致欧美品牌的衣服对亚洲人来说,都有一个通病——运动服不是裤子太长、脚口太松,就是腰臀部不贴合。

这让她看到了市场的机会,于是便萌生了想要做一个适合亚洲女性的运动品牌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6年,欧逸柔毅然决然地辞去了Badgley Mischka中国区首席设计师的高薪工作,拉着同样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王佳音,一起创立了MAIA ACTIVE。

然而在巨头环伺的运动消费市场,创立新品牌哪有那么容易,欧逸柔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融资。当她带着MAIA的创业计划寻求融资时,几乎无人看好。彼时,瑜伽服市场被lululemon、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把持,投资人普遍认为“瑜伽服想象空间小”。甚至有投资人因投了MAIA而被同行嘲笑:“为什么要投一个女士打底裤的生意?”

但欧逸柔坚持认为,市场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尤其是亚洲女性与欧美女性的身材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国际品牌的版型大多不适合亚洲女性身材,而低价的国产瑜伽服质量也参差不齐,消费者最终仍会为了体验感去购买高价品牌。

经过一番思索后,欧逸柔决定,对标lululemon,以300元左右的定价切入中高端市场,用产品力留住消费者。她想做一个消费者“想要”的品牌,而不是一个“需要”的品牌。“需要”只是满足大众普适性的需求,而“想要”才能让消费者在产品上看到“人性的更好”。

基于此,欧逸柔将MAIA的目标人群锁定在了26~35岁、身处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女性人群上,这部分人群通常对美好生活满怀向往、对自我有要求,更愿意为高品质支付一定的品牌溢价。

在产品的打造上,欧逸柔要求非常严苛。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