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中,价值是满足需求的基础。一个成功的产品必须首先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情绪性的,甚至是资产性的。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共识的构建,无论是用户共识还是市场共识,都是产品成功的关键。最后,一个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则是产品长远发展的基石。
然而,并非所有的需求都是“真需求”,只有那些能够触动消费者内心、引发强烈共鸣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市场需求。
价值:功能、情绪、资产
商业世界中,所有的价值都要站在需求的视角来看。而价值又可以分为: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什么是功能价值呢?
当用户的需求是某物质自身的功能性,或者物理属性,或者由此而产生的客观效用——比如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生化反应、效率、易用性、可靠性等,并且用户为这些效用付费时,那本质上就都属于购买功能价值。
比如,冬天穿棉袄是为了保暖的功能需求;人用手打螺钉,是人手的功能,用工具是为了提升效率,用电气的机械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而今天用数字化管理的智能产线,依然是进一步提升效率。
所以,如果你做的产品主打功能价值时,那在描述自己产品的时候,就需要重点展现产品的参数、配置,用数据化结果来呈现产品确切的能力。比如展示堆料,用了哪些黑科技原材料,在测试软件上跑出个具体的分值,再晒出价格,给一个性价比,满足人们对功能价值产品的诉求:更高效、更便宜。
不同的企业以不同的形式提供功能价值,主要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与效率需求,但情绪价值就不同了。
要研究情绪价值,酒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类,因为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情绪商品。
同样都是53度的白酒,2斤高粱可以酿1斤黄盖汾酒,5斤高粱可以出1斤飞天茅台。但1斤黄盖汾酒只需要50元,而1斤飞天茅台则需要2 000多元。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喝酒?
古埃及有一句谚语:在水里,你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脸;但在酒里,你能看到内心的花园。酒是一种连接的工具。独酌是为了连接自己,邀人喝酒是为了连接对方,体现的是社交属性。
事实上,除了水和酒精,我们更是在为自己的情感诉求买单:保障感、愉悦感和彰显性。
首先,用户会为保障感付费。保障感对抗的是“害怕”,用户有明确害怕出现的状况,就会需要对此有保障的东西。
功能价值的产品,要不要叠加情绪价值?当然需要,用户至少愿意为了保障感而付费,这也是品牌的基础。企业为用户提供保障感,就是让用户对自己建立信任——信任自己的品质,信任自己的服务。而信任,则是所有长期关系的基础。
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同仁堂。网络平台上的白牌中药材,标的都是原产地的供货价,比如一斤甘草90元。但在同仁堂,甘草一斤卖240元。为什么同仁堂可以卖这么贵?因为同仁堂在卖原材料的同时还给用户提供了保障感,而这份保障感的基础就源于同仁堂百年来营造的品牌。
情绪价值的第二个付费要素是愉悦感,这也是大家目前提到情绪价值时最容易想到的。你可以理解为某种情绪的波动,甚至是有复杂性的情绪波动,而这种情绪波动可以给人某种满足。
它可以包括“美感”“共鸣感”“疗愈感”“爽感”……翻看社交网络上的购物分享,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为这类情绪价值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