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用品“闹”春晚
除夕的早晨,当妹妹从行李箱中掏出一包一次性床单时,母亲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那些她亲手缝制的棉布床单,早已被收进柜子深处。
这一幕,成为春节家庭群像的缩影:景德镇瓷碗让位给卡通纸盘,手写春联变成贴纸,连祭祖的香烛也化为手机屏幕上一串闪烁的代码。
这个持续千年的古老节日,正在被“一次性”重新编码。从物质到情感,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的春节,悄然经历着一场消费文明的变迁。
从传家宝到“七日鲜”
在工业化之前,春节是“耐用消费品”的终极舞台。
那时,家中的碗筷都是精挑细选,用坏了也舍不得扔,修修补补继续使用,代代相传;过年的新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承载着家族的温暖与传承;春联也是一笔一画手写而成,饱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可以珍藏整年。每一样物品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价值,人们秉持着勤俭节约的美德,让这些物品在岁月的流转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是传统春节的“耐用哲学”,这些物品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一件器物的寿命,往往长过一个人的记忆。这种“物与时光共生”的哲学,曾主导着春节消费逻辑。

21世纪初,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六小件”(牙刷、梳子等)揭开一次性消费的序幕。餐馆里重复使用的餐具也慢慢被统一清洗并塑封的消毒餐具替代,甚至有餐馆直接开始使用一次性餐具。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次性餐具也渐渐登上年夜饭餐桌。
一次性餐具产业由此迎来了巨大的发展。飞瓜品策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前夕,“一次性餐桌用品”的品类销售额突破1亿元。
餐具变成了一次性,那么美食也可以是一次性的。厨房,作为春节美食的诞生地,也未能抵挡一次性产品的“入侵”。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