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过年,中国人的记忆里总少不了三大件:新衣、鞭炮和糖果。而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徐福记的糖果更承载着满满的童年回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糖果在年货中的地位似乎正在悄然改变。曾经的年货“钉子户”徐福记,如今也面临着“时代眼泪”的质疑。为了不被时代抛弃,徐福记自己也做了不少努力,但糖果的存在感依然在逐渐减弱。
昔日的糖果大王为何在年轻人中失宠了?
甜蜜的回忆
徐福记的故事,要从徐家四兄弟说起。30多年前,他们在东莞经营着一家糖果贴牌小工厂。但徐家兄弟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决定做自己的品牌。于是,徐福记应运而生。
徐福记的成功,离不开它对春节市场的精准把握。
在那个年代,春节是糖果销售的高峰期,但市场上却缺乏一个与春节紧密相关的糖果品牌。徐福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空白,率先打出了“新年糖”的概念,并一口气推出了40多种口味的糖果,以及糖果与沙琪玛等推出的组合礼盒。
这一招果然奏效,一句幸福的“徐~福~记”,迅速与年货消费牢牢绑定,成为了过年茶几上零食盘的“钉子户”。
除了产品定位准确,徐福记的销售渠道也布局得当。在那个电商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购买年货的主要渠道是超市。徐福记果断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商超合作,设置了非常显眼的专柜。它还开创了散装称重的糖果销售形式,极大提高了结算效率,也满足了顾客的多样化选择需求。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徐福记的销售额迅速攀升。
1997年,徐福记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此后,它更是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连续多年位居市场第一,彻底成为了糖果行业的巨头。
直到现在,撑起徐福记销售的似乎仍是经典款糖果。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2年徐福记散装糖果市场份额达30.2%,排名稳居第一;2023年春节徐福记散装的市场份额达28%,达近五年历史新高,其中散糖和散巧的市场份额分别超过了35%和40%,位列市场第一。
连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结婚时,都一次性订购了66万包徐福记的喜糖,刷新了徐福记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客户订单纪录。
在那个时候,“徐福记”就是糖果的代名词。
努力自救的两把刀
然而,风光和现实却成了二元对立。中国糖果市场份额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持续萎缩,糖果企业亏损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