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街市
发表于 2025年3月

春风将绿江南岸,新的一年在草蛇灰线中慢慢长出了玲珑的样子。无论是科技风、量子风还是关税风,大风刮过,草籽萌春。如果说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那么能留在时间里的还是那些峥嵘的山、泓澄的水,和期待中的人们。

期待在春节的喜气里具象了起来。天南地北的人们把一年的悲喜,化成对联、化成烟花,化到千家万户互致的祝福声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在无数明星之间,在我们的记者天南地北的观察中,我们希望能触摸到新年里对未来最美好的想象,发现祝福是怎么变着花样地让人落袋为安。

没有比已经跑起来了,更明确的起跑讯号;没有比已经赚起来了,更振奋的致富口号。这些开在春天里的街市,售卖的是希望的胚芽、未来的草图。没有比枝头绽开的蓓蕾更响亮的生长宣言,没有比掌心攥紧的铜币更铿锵的生存证词。

一条千年老街的特殊“磁场”

看重庆,肯定不能只看它网红的一面,这座城市的“磁场”,流淌着穿越时空的商业文明和故事。吉庆成双,在流量中,这座城获得了全球的关注;在流量之外,这座城还能迸发什么样的经济潜力?透过一条千年老街,我们想窥探一下时间的痕迹。

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古镇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作为水陆码头的繁盛之地,它代表了重庆作为江州古城的悠远历史。近年来,这里一直混居着原住民与商户,在市井的生活气息里,不间断地飘出亲切而真实的声声吆喝,倒也和谐。

江面、码头、石板路,麻花、鸡杂、酸辣粉……直到一大批“外来和尚”赶来念响现代商业经,逐渐嘈杂的吆喝和接踵而至的人流将古镇老街自然的商贸原声一点点覆盖、淹没。

流量涌入这座千年古镇,不断刷新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营收数据,但无序、拥挤、文化体验感不足,又让它一点点掉进“网红美食街”的陷阱。

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古镇文化存留?2018—2023年,磁器口古镇启动扩容焕新工程,先后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智慧旅游建设、业态优化以及历史文化保护等多项措施,全面提升景区旅游体验和文化价值。目前,相关工作仍在进行中。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磁器口古镇景区展现了强大的文旅吸引力,游客接待量超过128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二。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周边消费的显著增长,进一步凸显了其在重庆文旅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千年老街慢慢形成独一份的文化商业磁场。

古镇围城

有心插柳=逆袭求生

这座被嘉陵江水滋养千年的商贸码头,长久地停留在商业化开发的浅滩,真正在浪潮里踉跄前行发生在最近20年。古镇商业也因此走到历史中一个全新的节点。

今年大年初七,重庆阴郁几天的天气突然放晴,艳阳高照。下午3:30,《商界》记者选择从正对古镇大门右侧的“市集”开始逛起。

通过接纳低客单价、高灵活性的小微商户,它对古镇内部核心街区的现代商业和民俗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综合体等业态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利用自由宽松的经营空间截获未进入核心区的游客,是这个市集有心插柳之举,其人气一点不输“围城”内的核心街区。在一家土耳其冰淇淋档口,记者看到大量游客正聚拢排队,一位颇具异域风情的商贩一边吆喝客人一边忙着冰淇淋的制售。档口两边是截然不同的商品品类,这条市集找不出第二家“竞品”。

游客迅速扫完码,取走冰淇淋,“土耳其”“异域面孔”等新鲜卖点,让它在一排新鲜椰汁、火锅底料、烤肠甚至气球打枪的档口前,排面十足,卖点拉满,销量大好。

“无序招商”曾是磁器口古镇长久以来的隐痛,但从临时市集的某些经营侧面,能管窥焕新扩容后的景区商业生态的一斑。

——这是现场走访中,最令《商界》记者感慨的细节。13年前,五步一家酸辣粉、10步一家底料店,混乱无序、人为制造的审美疲劳和嘈杂在相同的地方扼杀过太多消费冲动。

据了解,通过劝退淘汰低端商户、优化业态布局,实现古镇新文化商业的提档升级,磁器口古镇正在摸索国内古镇商业转型的积极样本。如今,商户入场须通过招商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核,在文化元素、经营亮点等方面多了很多硬性规定。

专辟的临时市集因灵活的经营策略和衍生流量的承接吸收,竟意外地在大门外逆袭重生。“土耳其冰淇淋现象”提前预告了围城内核心古镇街区的商业新气象。无形中,丰沛的流量承接为市集创造了超出预期的人气和热度,墙内开花墙外亦香。

文化搭台商业唱戏

古镇新商业经=先“声”夺人+文化加持

走出临时市集,嘈杂的吆喝声渐远,磁器口古镇的正大门映入眼帘,一阵“重庆言子”率先蹿进耳朵。

从“十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这是解放碑步行街”到“如果你觉得太远,去观音桥,那也是十步一个‘古力娜扎’,五步一个‘迪丽热巴’”……大门入口处,在各种喜剧节目里司空见惯的文案、重庆本地人从小听到大听得起耳茧的打趣声中,扩容焕新后的古镇商业街做足迎客准备,扯着嗓子邀八方客。

无论你从哪个入口进入,都能刷新对这座千年古镇的认知。“长年累月的千篇一律,浪费了大量珍贵的流量”,与记者同行的一位文旅人士坦言,古镇商业一直在本土文化和商业经营之间扳手腕,是极其特殊的商业经营主体,焕新后的磁器口古镇颇值得研究。

生意的本质是人情营销、口碑营销,用质量博得顾客信任,再在此基础上向顾客兜售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记者发现,这场深入毛细血管的古镇文化商业大改造,连这扇大门都没放过——今天的“入口”承担了更多功能。

以这道夺人的先声为例。地道重庆话从听觉率先俘虏游客的注意力,不管游客是在拍照还是忙着排队点奶茶,都拒绝不了娓娓道来的这阵“重庆言子”。循声而去,这是古镇大门边一家重庆老茶馆,排面十足。

在涌入古镇待分流的庞大人群中,它抢先一步用极具特色的文化声道开启初体验。

这也是新磁器口试图递给人们的名片和态度——用文化打开商业的无限可能。古镇正式启动扩容后,商业街区的经营面积扩大数倍,提档升级的文化体验成了景区焕新的重要命题。

这样的入口设计非常重要,第一印象能否“种草”决定古镇大门能否真正打开。事实上,只有“声”临其境,真正走进这间茶馆,你才会洞悉它的精妙和震撼。

当天下午,古镇商业街仍旧人挤人,但体验起来和曾经的熙攘已然不同。文化元素真正渗入传统消费体验的方方面面,从这家茶馆开始,文化消费就始终贯穿在整条街区的经营动作中,并且做到了一种“首尾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街区尽头、临近龙隐镇水码头的一排商铺。一家异常热闹的茶馆吸引大量游客驻足,“20元一位,喝茶免费看川剧变脸”,老板在门口热情邀客。记忆中,这里曾是一家非常知名的重庆毛血旺餐饮店,20多年都未曾更换门楣。古镇商业焕新后,核心区的商铺寸店寸金,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规范化招商,旧门店的经营在强制提档升级中被更有代表性的商户取缔。

这是加大文化植入、降低同质化餐饮经营竞争理念的最典型呈现。记者了解到,古镇对油炸、烧烤类食品的经营店铺进行严格限制,减少此类商户的开店数量。

相反,一些代表古镇历史文化沉淀的本地特色和“老字号”小吃,受到更大力度的关注与保护。被悉心保留的陈麻花、古镇鸡杂、手工酸辣粉、现舂糍粑等门店,也通过各种方式,呈现更直观更立体的体验元素,集体步入升级后的新文化商业赛道。

比如,老匠人将稻米蒸煮捶打的12道工序变成45分钟的行为艺术。步入古镇核心街区深处,曾经扯着嗓子、挽着袖子、简单粗暴上演“打糍粑”的店铺,新增了“糍粑剧场”的展演,他们将制作过程升级为巴渝农耕文化的系列表演,呈现给现场游客,游客停留时间更长。

有计划地削减同类门店数量,做精做细的结果是,小糍粑能卖到10元一个,除了增添更多口味,随着消费时长的延伸,游客的消费意愿与热情也明显提升。与之类似,手工酸辣粉店也因植入更多文化场景元素,既赚了吆喝更赚到钱。

与此同时,那些从古镇大街消失的老面孔却因“文化贡献值”始终低于红线,正在数字化和文化浪潮中被消磁,彻底出局。

从复读机一般的机械喇叭声“串儿、串儿、羊肉串儿”到真人吆喝的“看川剧变脸”……在麻辣鲜香之外,“文化调味”已成为磁器口古镇最畅销的一道灵魂美食。

残酷汰换肉搏

古镇“严选”+精密汰换=求出文化商业最大公约数

千年古镇磁器口的商业经营与文化保留之间的博弈,不断修炼着一种特殊磁场,步步锻造出今天的文化商业磁极。

核心街区和支巷逛下来,总体感觉还是熟悉的人山人海,但你又能明显感到,更多新鲜面孔迎面袭来。“老字号”传统小吃、文化茶园、老重庆画坊等古镇特色门店,仍在热情地夹道迎客;另一面,曾扎堆开出的“米上刻字”和精品玉石店铺却消失不见。

明显增多的还有“采耳、泡脚”等休闲体验项目,它们从攒动的人头中频繁支出招牌,在周围井然有序、接踵摩肩的热闹中主打一个松弛感。

“旧有的低端重复业态只能带来恶性竞争,游客体验下降。”相关负责人表示,刮骨疗伤、坚决剜去“毒瘤”,从野蛮生长到精细治理,这场古镇商业大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如今,商户想进磁器口古镇开店,必须出具一份“适配性报告”——新进入的品牌和商户必须满足严苛的各种筛选条件,方能进入。

就这样,从狭义的核心街区到扩容后的后街、沙磁巷,文创类店铺占比、重复业态的限制、租金调控机制等等一揽子强制措施登场。秉持强者恒强、弱者退场的原则,磁器口古镇商业上线史上最严格品牌汰换机制。

总结来看,严格的汰换机制瞄准低客单价的小吃摊和同质化的食品加工及工艺品店。具体来看,得到“糖果”的门店在掌声和鼓励声中不断迎来新生。在核心街区中段,坚守手工糍粑现舂和手工酸辣粉的老铺得以保留二三,其店招、邀客仪态和消费流程都更有序更亲和。几列队伍有序地排在陈麻花品牌档口前,对消费者而言,内心有一股笃定秩序感带来的安全和充盈。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留古镇商业的核心吸引力,作为核心街区的门面担当,“陈麻花”在焕新机制中活得更加滋润,其沉淀的一套“麻花进化论”,成功地从街边摊转型,为国内一大批“老字号”传统小吃打了一个漂亮的样。

同一条青石板路,不同的游览体验。今天,古镇嘈杂的人声少了,门店集体“互补”,空气更清新(严格管控臭豆腐店数量和开店密度)。让游客更有动力走向人潮深处,带着新鲜的期待和积极主动的消费意向。

这座千年老街的特殊商业磁场正悄然形成,积极探寻着商业与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古镇商业的安培定律

磁器口古镇启动提档升级和扩容规划后,“后街”成为焕新磁器口古镇最受期待的板块。

后街的一大看点是一座精心打造的文艺空间——“重庆磁场”。古朴的建筑风格,似乎正在诉说每块砖石的历史故事。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空间,也是走过千年春秋的磁器口古镇最特殊的隐喻。

物理学上有一则“安培定律”,描述载流线路与线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即磁感力。古镇商业的“安培定律”——流量越大,磁极间的拉扯越激烈,这个现象正频繁支配着更多古镇景区的游客分布与旅游收支。

古镇文旅“抢头香”

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假期,和第二名“主题乐园”、第三名“城市商圈”和第四名“自然景区”明显拉开差距,位列首位的“古镇/古村游”排在榜首。古镇景区成为种子选手,凭借“赤红”的游客动线,奔忙在各大景区实时数据热力看板图的红蓝光标上。

每一期的假日榜单,各大景区都会仔细分析总结数据背后的信息和成因。主要分析维度包括功能定位、流量截留、运营实况、商户构成。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对表现抢眼的古镇景区而言,“流量”成了最不担心却又最棘手的变量。

丰沛但不“丰盈”,这是古镇商业经营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从古镇“入口”监测到的大量流量,往往在停留、转化和消费时间等节点变量上,渐渐失效、沉睡。

以磁器口为例,改造焕新前,低端商业形态充斥着同质化经营,有效的商业形态匮乏,“往往挤着走完整条街就出去了”,古镇游成了一种人挤人的行为艺术,与商业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一位文旅人士分析称,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留,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可量化商业指标的操作,乌镇、南浔、周庄等景区项目都走在了前面,但在今天的短视频社交时代,它们仍在不停摸索着更迎合当下消费习惯和节奏的新动作。

青石板上的新商业纹路

物理意义上的“安培定律”被重构:电流(客流量)的增强并未导致磁场(文化浓度)的衰减,反而催生出更复杂的“磁感线”分布,更多空间与想象力,藏在人潮拥挤的古镇客流大军中。

扩建后的磁器口,核心街区之外的区域就积极地作了这方面的许多摸索和创新。比如坐落在磁器口古镇扩建区,《重庆·1949》是一台开演3年多的剧目,它极大地丰富了古镇商业的文化体验,是古镇商业文化新业态摸索的一个点睛之笔。

扩容几年来,被寄予厚望的“后街”连同磁器口十二支巷等,成了心脏之外的重要器官和毛细血管。和严格准入的核心街区不同,在门店业态、经营时长和流量分配等要素上,它们拥有更多自由的生长空间。

对它们而言,能否形成“磁场感应”,让古镇安培定律奏效,仰赖于能截获的人气(电流)和与核心商业区的互动引力(磁极)。因此,在这些经营区域,有更生动和自主的经营秘术。

记者了解到,就在古镇核心区上演文化商业攻守战的同时,一些由95后、00后游客的消费轨迹重塑的新商业业态,在另一个角落打响争夺战。

扫描升级焕新后的磁器口,经营面积扩大,形成“一核三带”格局(核心文化区+滨江休闲带、后街文创带、山城风貌带)。功能分区分别为“前街”——保留传统民俗(川剧茶馆、老字号小吃);“后街”——引入文化创意综合体(如“重庆磁场”艺术空间);“滨江带”——打造夜经济长廊(灯光秀、江岸酒吧集群)。

为重点发展适应游客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磁器口产业的提档升级,依据规划,变大、变宽的磁器口古镇将形成核心区、磁童路步行街、磁器口后街、磁器口横街、金碧正街等“一核五区”新空间版图。

记者查阅了磁器口古镇景区此前归纳的三大升级特征,它们分别是时空的压缩消费,情绪溢价和在地性的强化。比如大量游客选择“白天逛古镇+晚上观演艺”的组合产品,为文化体验付费意愿增长53%(携程《2024春节旅游报告》),本地特色商品消费占比也从2019年41%升至2024年63%。

“古镇商业的文化容器与消费机器的博弈,最理想的形态。”上述文旅人士分析认为,古镇商业的锚点在“文化消费+即时满足”的双轮驱动,其正被现代商业洪流冲刷出新的纹路。

重构一种对话

古镇商业核心吸引力的解,仍藏在“历史文化”“地方特色”“休闲放松”这组方程式里:文化纯度×体验密度/时间成本=商业价值。

“流量越大,磁极间的吸附力越强”,正在改写古镇商业的底层逻辑。

削尖脑袋挤进核心街区,承接丰沛自来水流量的商户成为首当其冲的应试者。“对他们而言,磁场重构的秘密藏在这套公式里。”一位长期观察研究磁器口景区的旅游人士告诉《商界》,比如,一些寸店寸金的黄金铺位,必须通过综合的KPI考核,它们主要分布在文化贡献值的占比、游客停留时长和单次消费水平等指标。

然而,算法永远算不准人心的褶皱,古镇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建筑的古老,而在于“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力”,磁器口用十年完成了从“交易场”到“文化场”的转型,下一步需迈向“意义场”。

山东大集的新时代叙事

经济上,山东向来以传统示人。这有点像山东人的性格。当喧嚣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尘埃落定,山东人才会在相对确定的信号中,发起总攻。所以,山东商业的故事,是现代与传统交织更明显的故事。如果一定要给这两者一个比例,可能就是进一步,退两步。

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北方进入小年,正式标志时间进入了春节叙事阶段。

这里是山东西南部的一座小城,2023年114.4万常住人口,2024年1 100亿元GDP。孔孟文化影响下的这座城市,残留了许多“传统”,比如赶大集、上庙会、贴春联、磕头拜年、走亲戚。

每到过年,倦鸟归林,小城里又开始车水马龙、喜气洋溢。

比利时历史学家皮朗,曾经对9世纪欧洲的经济情形做过这样一个简洁描述:“金币铸造停止了,有偿贷款被禁止了,商人不再作为一个阶级存在,东方商品不再进口了,货币流通减少到最低限度,平民既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不再有征税,城镇变成军事要塞,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迟疑地说,我们的文明又退回到纯粹农耕时代了,不再需要为维持社会网络所需的商业、信用和正常交换。”

9世纪的欧洲,一个庞大的、有凝聚力的罗马帝国分崩离析,都市文明消失,西欧和北非、亚洲之间的贸易联系消失,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取而代之。12个世纪后的今天,“小院高墙”的国际保守主义抬头,货币和商品的国际流通再次受到限制,战火纷飞,似乎人类文明也处在分崩离析的质疑之中。

中国北方,山东的一个小城、小镇的春节叙事,肯定抵挡不了浩浩荡荡的国际大势,但烟火气中的商业温度,破解了“皮仁困境”,似乎在重新定义另一种国内大循环下的未来。

大集

山泉水苹果1.5元一斤,铁棍山药10元6斤,笨芹菜2元5斤……

这是2025年1月24日,农历2024年腊月二十五,逢五逢十的一场大集,也是置办2025年春节年货的最后一场大集。

网上许多关于山东大集的奇葩段子、魔幻场景,基本是真的。早上天微微亮,就有小贩用“三蹦子”驮着用史丹利复合肥口袋装的一袋袋大葱、大蒜、马扎子等,抢摊位。还有最传统的剃头挑子,一拖拉机带着泥腥味的藕,原地爆炸的爆米花机,羊肉汤配小酒,煎饼馃子配水煎包。

乡土、务实和真诚,是山东大集的集体标签。

这个大集是由贯穿小镇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以及连接头尾的一条U字形马路构成。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大集被粗劣地分为了蔬菜区、肉类区、干货区、服装区、快餐区等。但这并不妨碍你在一堆蔬菜区里,可以撞见一两个卖肉、卖鱼或者干货的,主打一个随缘。

因为年关在即,大集上多了许多卖火纸(祭奠用纸)、香烛、对联等年货的摊位,让平时热闹非凡的大集,多了许多喜庆气氛。

除了便宜到家的蔬菜和肉,大集还有一些新鲜“大货”,比如带毛领的男士厚大衣,卖到了150元一件;“三蹦子”3 500多元一辆;20元一桶、30元两桶的套圈,十几米后面摆着一辆玛莎拉蒂。

“大集经济”是中国传统乡土经济与现代社会需求碰撞下的独特现象。山东县域人口占比超70%,大集以“高频刚需”属性成为触达下沉市场的重要场景。临沂某农贸大集单日客流量超3万人次,印证了其作为线下流量池的商业价值。

李尚栋和李尚梁两兄弟,是大集的常客,他们打好时间差,“流窜”于十里八乡的各个大集中。老大李尚栋卖喜庆和婴幼产品;老二李尚梁卖香烛、火纸等白事产品。用兄弟两人的话说,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谁家生孩子、谁老公常年在外,没有他们不门儿清的。再用他们的话说,他们这是灵活就业、零门槛创业。

40多岁的他们也学会了与时俱进,直播、小红书一应俱全。老大的春联专门找到山东着名书法家创作,然后制作成烫金、丝绒材质的高档春联,一幅卖到了50元;老二不仅香烛烛台有巴洛克风格,冥币里还有美元、欧元,火纸也印上了配有充电桩的特斯拉,与时俱进。

流水的产品,铁打的大集。可能传统的大集是对现金最友好的市场了。你看卖菜的满脸皱纹的大叔,解开棉衣的第二颗纽扣,接着解开脱了线、掉了色的毛衣,掏出贴身带着体温的塑料袋,翻开里面的毛票,就感觉他是在掏出一个精心呵护的婴儿。如果你说想微信、支付宝付款时,他们反而有点不适应了。

走亲戚

大集和走亲戚一般是相辅相成的。腊月二十五或者腊月二十九置办了年货,一般会等到大年初二开始,车上驮着、手里拎着、肩上背着,走家串户地走亲戚。

走亲戚用的礼物变化,简直就是一部活灵灵的中国快消品变迁史。从几十年以前走亲戚就挎个竹篮子,里面放上白面馒头、鸡蛋,盖上毛巾,到后来油纸包的散装的饼干,再到现在去超市或大集选择各种各样的牛奶、坚果、酒、饮料等。

这座小城的礼物,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往多是蒙牛、伊利等牛奶,现在多了三只松鼠、可口可乐、王老吉、六个核桃、东阿阿胶等,新的或高档的产品。

礼物是走亲戚的门面,装点门面还是要靠亲戚之间的感情。城市化和工业化让传统亲戚关系不再像以往走得那么勤,过年是难得的一次见面机会。

李健原来在家打些零工,在亲戚的催促下,北上烟台食品工厂做流水线工人。今年他腊月二十七坐了一夜火车回家,说他们工厂正在加班加点制作蛇年上半年各类企业的定制礼品。据他观察,工厂虽然在2024年有瑞幸、胖东来等大客户,但糕点的整体需求小于往年,但是2025年上半年的需求却又迎来了猛增。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普遍复苏,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主打中低端食品的他们承接了不少从高端同行那里来的客户。

他今年拿了一箱青岛精酿啤酒、一箱牛奶和几包公司发的坚果等,作为走亲戚的礼物。走亲戚其实不怕礼物越走越少。往年亲戚们一般是在收到众多礼物中回一件礼,其他作为他继续走亲戚的礼物。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礼物不再回,但是每家心里都有数,在走完一圈之后,礼物基本会找到中意它们的主人。

紧随着的年夜饭是走亲戚后的大事。现在生活条件变好,小城里的年夜饭从腊月二十九开始排队到正月初三。李健大年初一按照传统和家人一起登山祈福,等下午5点返程,计划找个馆子吃饭。美团、大众点评搜了一波,要么是还没营业,要么就是早已预约满。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不接受点菜,只接受套餐,699元到999元。

点了一桌899元的套餐,人均89.9元,等一家老小坐下,约莫半个小时后,开始上热菜。虽然10多个热菜没有一个冒热气,但并不妨碍一家十口狼吞虎咽。因为马上他们就要赶回去,一场烟花秀就要在附近一个广场隆重上演。

山东的大集和山东的新年一样,在千年叙事里,增添了一些新时代的亮片,但这个从骨子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地方,进化的动力和保守的耐力,始终在对立牵扯。这种牵扯,不仅没有消磨掉这个地方的商业活力,还让它有了更强的韧性和更厚重的积累。

大集的底气和硬气

大集已经是山东的一大IP。除了为数众多的传统大集外,也有不少大集开始更多地与时代增加摩擦面和接轨。

比如,“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分别在济宁泗水、聊城临清、青岛城阳正式启动。这类大集在乡土经济的基础上,叠加了许多科技、商业、人文,让大集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长。

在聊城的运河大集上,你可以品尝到南北交汇融通的什香面、捶鸡面、八大碗等美食;在青岛城阳的海洋大集上,汇聚青岛蛤蜊、海菜凉粉等丰富的海洋物产,糖球、流亭猪蹄、鲅鱼饺子等特色美食;在济宁泗水“黄河大集”的“济宁礼飨”农副产品展销区,玉堂酱菜、微山湖咸鸭蛋等特产琳琅满目……

作为人造和天然相结合的流量入口和流量池,大集正在突破它的功能边界,为国内大循环、统一大市场,为乡村振兴、消费提振、数字化转型等提供了创新样本。

为什么还会有大集?

赶集,是李闯过年回家必做的大事之一。常年在外,吃惯了外卖,逛多了商场,看到了太多陌生人,他非常怀念山东大集的“便宜、新鲜、热闹”。

大集里肯定有“通货膨胀”,不熟悉的人一颗白菜或者一个鞋垫都能卖你10多元。但在大集中砍价和淘货是种乐趣。乡音里的你来我往,让人觉得亲切。没准砍着砍着就发现对面是自己八竿子打得着的旧亲戚。

于是两声“哎吆喝”,生意就以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成交了。

尽管有水分,但大集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产品价格整体便宜到离谱,专治“抠门精”。

大爷自家种的萝卜、大姨亲手缝的鞋垫,直接摆摊卖,省了房租、包装、物流,价格比超市便宜一半。“十块三斤送根葱”“抹个零头再搭把香菜”,这种人情味的讨价还价,网购页面冷冰冰的“满减”根本比不了。

大集是最真诚的线下“拼多多”。

大集还治好了李闯的“科技狠活焦虑”。新鲜肉眼看得见,“牛肉都还在那里抽动”。城里人吐槽超市冷冻肉“没肉味”,大集上鸡鸭现杀、豆腐还冒着热气,这种“看得见的新鲜”让人安心。年轻人一边点外卖一边骂预制菜,赶集买的现炸丸子、手擀面,拍个视频发朋友圈都能收获点赞:“这才是真材实料!”

往往“李闯们”不是一个人赶集,而是带上长年不见的父母。那场景可就热闹了。接下来赶的不是集,是人间烟火气。

大集是中老年人的“线下朋友圈”。村里王婶摆摊卖酱,隔壁李叔来买蒜,顺带唠唠谁家孩子结婚、今年蒜价咋样,这种社交是刷抖音替代不了的。

李闯们也收获了他的安慰,不用在家面对七大姑八大姨问工作、问对象的尴尬,这里是他们的“解压圣地”。在城里996卷到心累,过年赶集,吃五块钱一碗的羊汤,看大爷现场编筐,反而成了治愈系体验。

而且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着玛莎拉蒂、林肯、保时捷等豪车来大集摆摊,李闯不止有一次“卷铺盖回家创业”的冲动。

大集是典型的“穷有穷的活法,摊主比你会搞钱”的场合。辞职码农支个炉子卖炸串,老太太拿自家腌的咸菜摆个摊,不用押金、不交税,挣的都是辛苦钱,但养活一家人没问题。而且大集也同大年一样在吐故纳新,你以为摊主都是老古董?人家早玩明白了!煎饼摊挂着收款码,卖菜大姨直播“现拔大葱”,线上线下两开花。这反而让李闯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再则大集成了全国性的IP,各地政府背后“撑腰”,大集不仅不会消失,还越来越时尚。“黄河大集”“非遗大集”这种名头,网红遍地都是。把赶集包装成文化旅游项目,也吸引了许多南方人来凑热闹。以前脏乱差的土路变成平整的集市广场,划出停车位、修公厕,也让赶集不再“受罪”。

说白了,大集能活下来,就是因为它不装。不搞超市里“精品蔬菜68元一斤”的套路,不学电商玩“满199减50”的数学游戏,就靠实打实的价格、热乎乎的烟火气,让老百姓觉得——“钱再难赚,赶个集还能痛快花”。

这年头,网购能送到家门口,但送不来集上那声“吃了吗您”的招呼;超市能买到全球零食,但找不到三块钱一碗的胡辣汤。大集的存在,就像村里那棵老槐树——看着土,但根扎得深,总有人需要它。

老树发新枝

现在用“不上档次”来讲大集,以及以大集为代表的县域经济,已经过时了。目前,县域里的主流消费人群,开始增加老年人以及回乡的青年。特别是回乡青年,他们带着大城市的视野和体感验,希望在小城市里获得体验感。

还是以这座小城为例,王永过年回家,开着新买的新能源汽车,带着两个外甥在市里面转圈圈。他想仔细看一下三年没有回来过的家乡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开到一处儿童游乐园,见惯大城市游乐园的他还是被震惊到了:在一处空置的房地产附近,有个大概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游乐园。游乐园里一应俱全,过山车30元一人,2人一车,随上随开,老少咸宜;海盗船30元一人,结构简单,但加上吱吱嘎嘎的金属摩擦声,体验感爆棚。还有两层楼高的滑雪场,配备了4台人工造雪机。而在附近的电子游乐城,200元180个游戏币的价格,也不输一线城市。

以山东大集为代表的北方县域经济,覆盖县域及乡镇市场,通过高频刚需场景触达下沉市场人群。在科技赋能下,消费的体验感和生态已经可以与一、二线城市媲美。

例如,临沂“智慧大集”项目推动30%摊主使用电子支付数据分析优化选品,线上订单占比超20%,显示传统集市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这种模式还可以融合消费场景创新:通过“实体市集+网络直播+文化展示”模式(如济宁“万人AI共绘黄河游春图”活动),线上线下融合拓宽消费半径。

此外还能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大集提供了零门槛创业平台和灵活的产品市场策略。以潍坊胡家集为例,这里60%的摊主为家庭作坊经营者,部分商户年营收突破200万元,证明小微经济在小城市里有巨大潜力。

山东大集还是传统文化天然的蓄水池。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就会诞生许多如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铁锅炖过期三文鱼这种,魔幻、奇葩的经济现象。

在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文化的香味已经传递到了乡村的毛细血管里。传统文化又是非遗、IP等成长的优良土壤。将非遗、民俗和商业结合,是大集+文化的消费升级。

菏泽刻瓷、章丘铁锅等非遗技艺都通过大集实现产业化,青岛王哥庄大集孵化出了3个千万级电商品牌。济宁曲阜尼山砚、楷木雕刻;泰安肥城桃木雕刻、聂氏铜器铸造技艺;聊城东昌葫芦雕刻、临清贡砖、茌平剪纸;济南莱芜锡雕、鲁绣、泥塑兔子王等,这种“文化+商业”的共生模式,为其他地区破解同质化竞争提供了思路——通过挖掘在地文化资源,转化为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在此基础上,山东大集还在场景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实现了重构。比如,淄博八大局结合夜经济打造“24小时不打烊大集”,夜间客流量提升40%。济南仲宫大集引入非遗工坊、儿童研学区,非购物消费占比升至35%。潍坊风筝产业带形成“大集展销+工厂体验+电商定制”链条,带动周边6个专业村发展。菏泽曹县汉服商家通过乡镇大集收集用户反馈,实现“半月上新”快速生产。

说到底,大集能老树发新芽,就靠一句话:“老玩意儿不端着,新潮流不跪着”。

留得住杀猪宰羊的烟火气,接得住赛博朋克的脑洞,让70岁大爷和20岁小伙能在同一个摊前,一个砍价一个扫码,还都觉得这集赶得值。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