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机制能够确保预算绩效目标的科学设定与合理分解,运用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有效预防并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如何有效管理预算和提高绩效成为关注的焦点。预算绩效管理可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于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内部控制的视角下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内部控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机制,以及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内部控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机制
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将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全面融入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此模式以结果导向为基本原则,通过科学设定绩效指标、严密监控绩效执行过程、客观评价绩效成果,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应用于管理实践,旨在持续增强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能。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深度融合,确保预算资金的配置与运用能够紧密贴合组织的发展战略导向与公共服务需求,进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公共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组织公信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执行力的全面提高。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其工作目标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和控制制度,通过内部规范、流程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单位活动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内部控制作为单位内部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规范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风险,并确保预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绩效目标的实现,对预算绩效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它通过构建完备的组织架构体系、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以及完善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制度根基。内部控制机制能够确保预算绩效目标的科学设定与合理分解,运用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有效预防并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同时,通过持续的监控与反馈机制,及时识别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确保预算绩效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