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综合监管改革擦亮“北京服务”品牌
作者 彭楚钦
发表于 2025年3月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聚焦解决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随意检查、低效检查等检查扰企问题,持续推行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

多头重复检查、分散低效监管是经营主体反映的热点、营商环境改革的堵点,提升综合监管质效工作不仅关乎营商环境,也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北京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聚焦解决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随意检查、低效检查等检查扰企问题,持续推行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通过突破性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性的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质效,着力为经营主体减负担、破堵点、解难题,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北京在全国率先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

2024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通过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大力推动“扫码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推行“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制度,建立“标准不一致”协调机制,让涉企检查更加公平、透明、规范,以“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监管助力企业发展。改革实施以来,扫码检查率基本实现100%;全市非现场检查项占到全部检查项的77.6%,非现场检查量占比提升至38.6%,减少扰企检查6500余次;将10.5万家企业纳入“无事不扰”清单,首批“无事不扰”企业检查量降幅达到79.1%;协调解决32个“标准不一致”问题。

通过推出“扫码检查”系统,重复检查扰企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执法人员实施检查访企活动时,统一使用“京办”小程序扫描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系统通过数据监测分析,采取超过限制次数预警提示、阻断等方式减少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和低效检查。自2024年7月1日“一码检查”启动以来,全市共开展扫码检查67万次,各部门按照“扫码报到、亮码告知、照单检查、事后评价”流程实施现场检查,实现行政检查的规范公开透明。同时,系统累计弹出警示共计7047次,成功减少重复检查、低效检查6355次,警示成功率达90.2%。

改革后,非现场监管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推动政府部门运用各类数据、技术手段提升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制定出台加强非现场监管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视频AI识别、设备感知、物联监测、数据比对、大数据筛查、远程检查、网络巡查、企业自主提交材料等8种非现场监管方式,并按照“非现场监管全覆盖”的改革要求全面实施。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