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矿山生态修复筑牢首都生态屏障
作者 王漪
发表于 2025年3月

矿山生态修复是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行动,对于保障首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首都减量集约与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

北京市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涉及煤炭、铁矿、建材非金属等多种矿产,矿山分布总体呈现点多面广的特征。而矿产资源的长期开发造成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再利用是城市绿色发展和挖掘存量用地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近10余年,北京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持续推进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矿山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筑牢首都生态屏障。

由“黑”转“绿”废弃矿山转型旅游景区

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拓展区,采煤业曾是这里的主要经济支柱,但长时间大面积的深层采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区域内森林植被损毁、水土流失、采空塌陷等问题突出,造成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野生动植物物种急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影响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至2010年期间,史家营乡根据“生态修复、生态涵养”的区域功能定位,用5年时间将全乡范围内的142座煤矿全部关闭,结束了当地的千年煤炭开采史。自2010年起,当地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对曹家坊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并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业。

在矿区生态修复方面,史家营乡采用“地形地貌整治+植被恢复”模式。为固定山体、防治地质灾害,启动治理泥石流沟工程,在矿区内开展客土回填矿坑、边坡修复、鱼鳞坑围堰等生态修复措施,设置了拦挡坝、导流墙、截排水沟,沟内固体物也被妥善固定,并修建了4000余米的行洪渠,确保生态修复区域的安全。同时,注重水环境修复,煤矿关闭后,区域内地下水不再因人工采煤活动而泄露,地下水位逐年增高。通过水土保持、自然净化等措施,区域内泉水日渐充沛,恢复了山泉自流、河水自然流淌的自然环境。为恢复植被,该地区种植了元宝枫、榆叶梅、金枝国槐等树种近10万株,在边坡地带种植草皮,使原来满目疮痍的矿山区域逐步恢复了绿水青山的本色,为替代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为更好地推动曹家坊矿区的修复和保护,当地利用原有荒山、矿业用地、林地等资源发展替代产业,充分激发市场主体修复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动力。2011年,曹家坊村将矿区所在的后沟区域4700余亩集体林地的70年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给开展矿区生态修复的北京百瑞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矿区修复项目建设权、林地经营权、产业项目开发权的“三权合一”。通过明晰产权、明确修复范围和厘清收益归属,有效调动了市场主体投资矿山生态修复和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矿区结合生态修复治理成果,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将生态修复治理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2018年5月,完成生态修复以后的曹家坊矿区转型为百瑞谷旅游景区。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