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能源谷”蓄势崛起
作者 李焱
发表于 2025年3月

能源产业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能源产业进入了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昌平区作为北京市发展先进能源产业的主阵地,发挥科研、人才和政策等要素优势,在未来科学城东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围绕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等赛道,推动先进能源产业蓄势崛起。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先进能源领域规上企业229家,2023年能源产业收入突破2300亿元,预计“十四五”末产业年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

发挥创新优势加速关键技术研发

“能源谷”位于未来科学城东区,以央企集聚和技术创新为特色,是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创新格局的重要一极。作为昌平区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的重要组团,“能源谷”不仅是北京市先进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的主体承载区,还肩负着践行“双碳战略”、推动能源转型、打造能源领域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的重要使命。

2023年底,国际首套1300标准立方米/小时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在中国华能集团四川彭州制氢站顺利满负荷产氢。该制氢系统核心设备1300标准立方米/小时高电流密度压力型碱水电解槽,是由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先进绿氢制备技术创新团队牵头研制而成。研发团队历经多年持续攻关,开发了大面积、高性能析氢和析氧电极制备技术,发展了定量评价电解槽室内流场均一性的多尺度设计方法,形成了大尺寸、高电流密度电解槽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其大型高效碱性制氢电解槽关键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这样扎根昌平的能源类科研机构还有很多。目前,“能源谷”已经聚集了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60个,同时入驻了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一流能源高校,吸引能源科研人才1.5万余名。既有“两张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三桶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五大发电集团”(国电投、华电、国能、华能、大唐)等能源央企,也有三一重能、未来氢能等民营高科技企业,形成了央企、民企、高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能源谷”各能源科技企业重点汇聚了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伏、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固碳等6方面能源科技与产业方向,充分利用这里富集的创新要素和完备的创新生态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发展。近年来,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等协同配合,相继承担了能源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等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了国内首套综合氢安全评价平台,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创制了我国首个碳捕集领域国际标准,国电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铬液流电池堆量产线已建成投产。

要实现“双碳”目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有助于长期减排和深度脱碳。在“能源谷”,通过CCUS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成为这里入驻企业的重点攻关方向。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院建设的CCUS实验室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到封存全流程的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示范验证。目前,该实验室还面向社会开放,有需求的企业都可以注册使用,共同推动CCUS技术的研发。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