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基本建成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品质持续提升。近年来,作为首都能源保障的主力军,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能集团),不断探索绿色能源转型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能源革命的崭新篇章。
从传统能源到绿色先锋的跨越
2024年,京能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738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49.88%,近乎实现“半壁江山”的绿色转型。这一年,乌兰察布15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每年可为北京输送45亿度绿电;通辽238万千瓦风电基地并网发电,成为蒙电进京的重要枢纽;锡林郭勒盟特高压外送项目让荒漠戈壁变身“风光银行”……这些数字背后,是京能集团从传统煤电企业向新能源领军者的华丽转身。
“过去5年,我们实现了每18小时新增1兆瓦清洁能源装机的‘京能速度’。”京能集团能源投资部负责人指着电子沙盘介绍。沙盘上,代表光伏项目的金色光点密布京津冀地区,蓝色风车图标沿内蒙古草原向南延伸,储能电站的立体模型在山谷间星罗棋布。这一空间布局暗藏深意,内蒙古大基地项目承担绿电外送重任,京津冀分布式能源聚焦本地消纳,形成“远方来电+身边发电”的双轮驱动模式。
技术突破打造新能源“硬核实力”
在密云穆家峪光伏基地,项目团队正在图纸上研究新一代双面双玻组件的安装。这种采用TOPCon技术的光伏板,背面发电效率提升15%,配合智能跟踪支架,全年发电小时数突破1600小时。“我们2025年将在京内推广柔性支架技术,让光伏板‘长’在污水处理厂、停车场顶棚,实现土地复合利用。”在项目负责人展示的规划图上,北京五环内23个交通枢纽、45个工业园区都将披上“光伏外衣”。
数字化转型的触角已延伸至京能集团能源生态中的每个环节。在京能科技实景认证基地暨科普体验基地内,虚拟电厂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无数光点正在跳动。这些代表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空调的节点,正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毫秒级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