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京津冀地区实现汽车产量285万辆,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汽车67.6万辆,同比增长154%。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实现产值已经超过8400亿元,成为京津冀制造业的“首位产业”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新型产业,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从2014年的7.8万辆到2024年突破1000万辆,短短10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入了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加快推进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是推动未来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产业、区域乃至国家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载体。集群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能够汇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形成上下游协作高效、产业生态活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发展优势,具备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和要素集聚度高双重优势,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优质企业的集聚地、重大创新项目的承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目前,我国已形成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带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通过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技术和市场份额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群体。
汽车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独特优势,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则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技术和产品。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技术竞争不断深化,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变,“车能路云”深度融合加快,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入了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不断进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驾乘体验越来越满意;“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和保有量成倍增长,消费者出行越来越方便;全行业共同努力,补短板、强弱势,新能源汽车的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日趋完善,越来越充满活力。
高水平建设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
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冀地区实现汽车产量285万辆,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汽车67.6万辆,同比增长154%。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实现产值已经超过8400亿元,成为京津冀制造业的“首位产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名列其中,成功晋级“国家队”,为“十五五”期间乃至今后,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和资源支持。
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京津冀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存在不少短板与弱项。一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偏低。2024年京津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47.4%,高于全国(47.1%)、低于长三角地区(50.9%)和粤港澳大湾区(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