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新能源已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北京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从绿色电力应用到新能源汽车普及,从氢能产业的加速布局到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将围绕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谋划打造一批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为积极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北京将加强电力、交通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推进先进能源、替代蛋白等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国际氢能示范区、能源谷建设。完善新能源调入、消纳和调控措施,外调绿电规模力争达到400亿千瓦时。加快建筑低碳发展,完成3800万平方米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完善减碳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企业比例达到30% 以上。北京为实现绿色发展采取的一系列积极行动,将加速绿色经济崛起,持续提升在全球绿色经济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传统行业。在交通领域,北京通过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领域和社会车辆“油换电”“油换氢”,加快充换电、加氢站等设施建设。2024年,北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100万辆。根据市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的《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2025年工作要点》,今年,北京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生产,全面提升补能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动重点区域、单位内部和专用领域充电设施建设,建成超级充电站1000座,形成城六区平均服务半径1 公里的高质量超充服务网络。
在建筑领域,北京大力推进建筑绿色发展,重点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和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应用,不仅减少了建筑领域的碳排放,还提升了城市的整体能效水平。
北京各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则各具特色,形成了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例如,大兴区加快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推动氢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昌平区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支持能源领域的央企、民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房山区则以新型储能和氢能为核心,构建新能源产业布局,引入海博思创、卫蓝新能源等一批领军企业。区域产业集群不仅提升了北京新能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更为全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除了加快发展氢能新技术,在太阳能方面,北京大力发展钙钛矿电池、叠层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产业,并积极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在地热能方面,北京通过中深层地热能与空气源热泵耦合利用,提高供热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在生物质能领域,北京积极推进生物质绿氢中心建设,推动生物质能供热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此外,依托京津冀地区的风能和水能资源,北京正在推动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应用。
向“绿”而行、向“新”发力,北京在这一绿色新征程上,以技术为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城市副中心的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到顺义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绿色交通到绿色建筑,北京的新能源发展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态势向前推进。这不仅是北京的绿色实践,也为我国的绿色发展进行有益探索。让我们共同期待北京在新能源领域的更多创新与突破,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