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作者 史玉波
发表于 2025年3月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发展呈现新趋势、新格局。伴随“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我国正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新的功能定位,是以能源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实践,以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作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载体,为经济升级提供新动力。

新型能源体系保安全、促转型、增动能

当前,我国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体, 占比近80%。然而, 随着“ 双碳”目标的实现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到2060年,化石能源的比例将降至20%,清洁能源的比重将升至80%。同时,在消费侧,电力的比重也将从目前的28% 大幅上升至70%。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必须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适应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的新变化。

新型能源体系是一种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能源系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部署,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等要求。

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是应对能源结构重大变化的必然要求,并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新的功能定位,即保安全、促转型、增动能。在保安全方面,电力系统逐渐成为能源安全的中心与责任主体,安全风险问题表现为复杂化、动态化和系统化等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能源安全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能源的自主保障能力,降低对外能源的依赖。在促转型方面,新型能源体系将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随着能源要素的突出特点日益显现,新型能源体系将成为引领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新型能源体系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增动能方面,新型能源体系的产业属性将持续增强。它将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升级发展。这包括在科技的引领下进入爆发期、投资带动方式全面升级以及就业结构大调整。

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能源领域成为绿色发展的主战场

当前,能源的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力量。回顾历史,能源在三次工业革命中始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随着全球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能源革命再次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引领新变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能源革命不仅改变了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格局。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磁学的应用,再到信息化的飞跃,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如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推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能源的绿色发展成为这场革命的核心议题,能源领域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主战场,而电力行业则是这场战役的主力军。我国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约70%,电力作为能源领域的主要行业,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能源领域总排放量的40%。因此,推动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

在工业、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减排工作同样离不开能源的优化和利用。工业领域正积极推动化石能源从燃料向原料的转变,全面推广电能替代,并大力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建筑领域则致力于推动建筑用能的电气化,通过新型建筑电力系统,如光储直柔等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交通领域也在不断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因此可以预判,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变革和能源格局的重塑,产业格局也将迎来深刻的变革。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产业正由资本主导转向技术主导。这一转变不仅推动了能源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更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了能源治理格局的重塑。

科技创新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过去的跟跑,到如今的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我国的技术实力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尽管在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现有技术还不能完全有效地支撑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面对全球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支持政策抢占制高点的背景下,我国仍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现颠覆性技术的突破,逐渐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差距。因此,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成为我国能源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

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应坚持“一个原则、三个驱动、两个基础”的发展策略。“一个原则”是以能源低碳转型与能源科技创新一体化布局为目标,“三个驱动”包括能源战略驱动、技术融合驱动和技术协同驱动。同时,政策与机制、能源产业链与供应链作为两个重要的基础,为能源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我国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能源的技术创新,始终坚持国家战略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原则。特别是要强调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通过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能源系统产业发展的重心正逐步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移。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将带来价值形态、企业形态和循环形态的全面变化。

在能源领域,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涵盖了煤炭、油气、新能源、核电与水电、电网、氢能和储能等多个重点领域。其中,储能和氢能作为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特别是氢能,因其清洁、高效的特点,被视为未来能源转型的关键一环。

随着先进数字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智慧工厂、智能电网等应用迅速普及,能源生产运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综合能源服务、智能用能模式也在工业园区、城镇社区、公共建筑等领域大量涌现。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能源系统向智能灵活调节、供需实时互动的方向发展,也加速了各企业、各环节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探索步伐。

因此,需求侧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也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集成控制的示范项目,引领技术攻关,验证创新成果,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正在带动关键技术和全产业链工业化规模的应用。在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中,创新被视为第一驱动力。科技创新需要具有战略眼光,批判性思维,应鼓励探索未知、宽容失败。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机制。创新、人才、机制成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