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倩楠出生于一个“茶香世家”,父亲是碧螺春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母亲是茉莉花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她对制茶的秘诀就熟稔于心。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茶二代”,以新一代青年的创新思维,积极探索传统茶产业、茶文化与农文旅相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盏清茶解乡愁
三面环湖、气候湿润、日照充足,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得天独厚的气候为碧螺春茶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小时候,柳倩楠就常常跟随父亲去茶山玩,在制茶间看师傅们炒茶。山间桃红李白,远处碧波万顷,新吐的碧螺春芽软嫩清新,父亲手脚不停,同时传授给她一些采茶的诀窍:“既不能用指甲直接掐,也不能用刀具剪,而需用手轻轻捻起,借由脆劲促使芽杆分离。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其断面不易色,且芽香不失。”
江南烟雨中的采茶场景,成为柳倩楠脑海中抹不去的乡愁记忆。去上海上大学时,她随身的行李中就有一包家乡的碧螺春茶。想家的时候,她就泡上一杯。一盏茶香中,有故乡的味道,也有父母的爱。
2010年大学毕业后,柳倩楠并没有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打算返乡,继承制茶技艺。对此,父亲柳荣伟立即表示反对。1985年,柳荣伟开始学习碧螺春茶炒制技艺,由此和茶结缘。1996年,他进入茶厂工作。2000年,茶厂转制为民营企业东山茶厂,他成为新的掌门人。在传统茶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的柳荣伟深知制茶人的辛苦和学成技艺的不易,不想让女儿再吃一遍苦。
但柳倩楠态度坚决,拗不过女儿的柳荣伟只得松口答应。从鲜叶到干茶,碧螺春茶的制作全靠一双手,是中国茶中少有的纯手工制茶的技艺。碧螺春茶先是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又在2022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里的重要一员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尽管柳倩楠自小就看过制茶流程,但离真正上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碧螺春茶的制作过程大致分为四步:高温杀青、热揉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每个步骤对火候、时间的掌握都各有讲究,整个炒制过程更要“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炒制”。
柳荣伟并未立刻带女儿上手炒茶,而是依照师父从前教自己的办法,让她学习烧火热锅的基本功。春去秋来,两载光景,柳倩楠终于在第三年掌握了几分碧螺春茶炒制环节的奥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