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追梦人:从保安到导演的逆袭
作者 ◎文/安红
发表于 2025年3月

2024年12月21日,青年导演张中臣的影片《最后的告别》在各大院线上映。自安徽农村起步,张中臣曾打过工,担任过保安,凭借对电影的不懈追求与热爱,斩获第15届 FIRST 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剧情长片两项大奖。他的经历,激励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童年之殇与北漂启航

1991年,张中臣出生于安徽砀山县张庄村,父亲是乡村教师,热爱文学,常于忙碌教学之余书写对生活的感悟。然而在农村,父亲的这份热爱却被视为不务正业,因写东西换不来多少收入,母亲对此也颇有微词。

在张中臣的记忆里,小时候的一件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那是2000年左右的一个晚上,他最要好的发小被患有精神病史的父亲杀害。第二天,张中臣看到浑身是血被绑在树上的发小父亲时,恐惧与震惊瞬间填满了他幼小的心灵。村里的孩子少了一个,上学的路仿佛也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发小的坟,静静地立在他们常去玩耍的地方。每次经过,张中臣的心里都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难受。渐渐地,他们很少再走那条路。

这件事仿佛给整个村子都蒙上了一层压抑的氛围。张中臣也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从前那样乐于与人交流。不久后,父母将他转去了较远的私立小学。寄宿生活虽然艰苦,却让他更加勤奋学习。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里最好的中学。然而,县初中的生活却让张中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卑感。作为农村来的孩子,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县城的同学有着明显的差距。初二下学期,他开始沉迷于网吧,打游戏成了他逃避现实的方式。父母给的生活费本就不多,他只能省下饭钱去玩游戏。高中虽然考上了,但从高二开始,他就基本不去上课了,对学习产生了深深的厌烦情绪。

高考失利后,张中臣去了西安的专科院校学机电工程。他知道这只是顺从父母意愿的选择,去了也是混日子。不过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电影,把它当作消遣工具。逃课的时候,他会去同学家看电影,或者去租碟片。那时的他,还未意识到电影将会在他的生命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大学毕业后,张中臣在工厂的日子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工作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他渴望寻找一种更有意义的存在方式,于是决定辞职,前往北京投奔哥哥。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