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的“电子妈妈”
作者 We就是我们
发表于 2025年3月

她叫他们“乖乖”,提供情绪价值;他们喊她“妈妈”,跟她说最隐秘的心里话。正如荀海菊快手账号的名字“写给女儿的信”,她成了上百万人的“电子妈妈”,200多条生活技能视频背后,是孩子们被忽视的、渴望被看见的情感需求。

成为百万人的“电子妈妈”

“乖乖,今天有没有好好吃饭啊?”“乖乖,妈妈不在你身边,有没有人欺负你啊?”“乖乖,妈妈想你了,有什么不开心的,记得给妈妈讲啊!”2024年7月3日,荀海菊在快手发布了一段视频。穿着简单灰绿色T恤的她,站在昏暗灯光下,对着镜头诉说着对孩子们的思念。

视频只有短短43秒,没有华丽的背景和精致妆容,也没有炫技的拍摄和剪辑,只是平日里,一个普通母亲暖心的“唠叨”。但这段视频在快手获得3091万浏览量、265.1万赞、32.7万条评论。最高赞的一条留言是:“妈,抑郁症发病了好难受。”荀海菊回复:“乖乖,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乖。”

手机上的字体已经被她调到最大,还是有点看不清。她紧紧盯着评论,一条条往下划,眼睛离手机越来越近,心也愈发难过。

“妈妈,我亲妈不要我嘞。”“妈妈,我不想当成年人,我讨厌这个世界。”“妈妈,他们喜欢弟弟,不喜欢我。”一闭上眼睛,荀海菊哗哗淌眼泪。她也说不清,是累到流泪,还是心疼到流泪,每次看评论,她都会哭。

现实生活中,荀海菊是一儿一女的妈妈,但在快手上,她是上百万人的“电子妈妈”。

最初,她在快手发视频的原因很简单——帮女儿提高生活技能。

荀海菊的女儿,在西安读研究生。她总担心女儿照顾不好自己,便经常视频连线,教她做最喜欢喝的玉米排骨汤、最爱吃的蛋炒饭,有时候还教女儿洗衣服、刷小白鞋。女儿学业繁忙,她就把生活技能录成小视频。录的次数多了,她便想着:不如多录几条发到网上,也教教其他的孩子。

2024年4月4日,她在快手平台发布第一条视频,教孩子们选猪肉,“乖,这个后腿肉啊,一般瘦肉多、筋多、脂肪含量少……”

“真的好想哭,你是第一个叫我‘乖’的。”一声“乖乖”,让很多粉丝感动到落泪。“乖乖”这个称呼,是河南方言,平日里,荀海菊就这么叫儿子和女儿。短短3个月,她就在快手拥有了100万粉丝,也拥有了许多的“电子儿女”。突然间获得如此多的关注,荀海菊起初有些意外,怎么有这么多年轻的小孩喜欢她?她没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在自己过往的人生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爱是最大的素材库

荀海菊不是一个幸运小孩儿。

1982年,她7岁。父亲被确诊患肝腹水,为了治病,家里欠了外债2000多元。在当时,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对于一个河南驻马店靠种地谋生的农村家庭。她9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5个孩子,全靠母亲一个人苦撑。初二没读完,荀海菊就辍学了。

尽管生活穷困,父爱缺失,但回忆过往,荀海菊总有一种强烈且充盈的幸福感。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