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2002年印巴对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98年核试验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冲突。起因是2001年末的新德里议会大厦袭击事件,印度指控巴基斯坦圣战组织为罪魁祸首,但巴方对此拒不承认,而后印度便开展边境军队部署计划,代号为“帕拉克拉姆行动”,巴方也宣布进入全面战争状态。虽然最终步入全面战争,但此次对峙既是两国历史、宗教矛盾的延续,也反映出核武器对全面战争的限制作用。
军事对峙的缘起和背景
英属印度于1947年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此后双方围绕财产分割、难民问题、宗教矛盾和领土纠纷等问题冲突不断,最突出的当属克什米尔问题。1947年发生了首次克什米尔战争,1965年和1971年又分别发生第二次和第三次克什米尔战争。
1999年印巴卡吉尔冲突爆发,是继第三次克什米尔战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冲突,也是双方成为核国家后的首次军事博弈。冲突结束后,印度国内政治局势发生巨大变动,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在选举中受挫,新政府摇摇欲坠。而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发动政变后,囚禁了总理谢里夫,提高了对圣战组织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代理人”模式打击印度。
印度原本希望通过主动与地方分离主义团体接触来控制事端,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甚至宣布单方面停止对伊斯兰圣战组织发动进攻。但换来的却是伊斯兰圣战组织与虔诚军联合发起的一系列自杀式袭击。更严重的是,虔诚军头目哈菲兹公开表示,圣战将进入全新阶段,更广泛的袭击即将到临。此后发生的数十起袭击事件,虽实际破坏有限,但其政治影响难以估量,导致政府声誉持续下滑。
2001年12月13日上午,5名恐怖分子携带步枪、手榴弹和炸药,在议会大厦门口引爆炸药,最终5名恐怖分子毙命,9名安全人员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此事发生后,印度政府当即表态,认为是伊斯兰圣战组织和虔诚军在巴基斯坦的暗中支持下策划了此次袭击,要求巴基斯坦禁止一切恐怖活动并主动交出涉嫌袭击的20余名恐怖分子。巴基斯坦称印方指控完全是无稽之谈,并表示不会采取任何行动。14日,瓦杰帕伊强硬表示,印度接受巴基斯坦发起的挑战并做好全面“决战”的准备。

“帕拉克拉姆行动”和对峙升级
议会大厦受袭后,印度政府内阁和军方高层召开会议讨论应对之策。此时印度面对的是掌握核技术的巴基斯坦,军方认为若要策划真正的战争,必须迅速摧毁巴基斯坦的破坏性武器并占领关键要地。经过详细讨论,印度陆军参谋长帕德马纳班建议动员印度3个装甲团,凭借军事威慑向巴基斯坦施压。瓦杰帕伊批准这一计划,“帕拉克拉姆行动”启动,巴基斯坦边境近50万军队被动员起来,这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军队部署”。
从2001年12月18日开始,印度陆军和空军相继进入“高度警戒”状态。据悉,约20架幻影2000H和米格-27“鞭挞者”装载高精度弹药和其他精密武器,在印度北部和西部各大基地随时待命,但此计划未能立即执行。
作为回应,巴基斯坦军队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迅速集结,战斗编队经过纵深渗透不断进入前沿地段,共约30万军队。12月27日,印度宣布对巴基斯坦实施禁飞并要求巴基斯坦缩减使团规模。2002年1月,巴基斯坦将核武库置于高度警戒状态,并将阿富汗边境大量军队调至印巴边境。
事态的发展引起了美国的关注,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便开始在阿富汗从事反恐活动,倘若印巴发生全面战争必然导致地区动荡,美国还需要巴基斯坦军队驻扎在巴阿边境以防止塔利班成员逃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