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算法在联合作战中的运用与思考
作者 李忠强
发表于 2025年3月

从美、俄军队建设和自2022年初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来看,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学技术已正式登上现代战争舞台,并展现了其在情报保障、精确打击、认知攻防等多方面联合作战的强大力量。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必须突破传统作战理念的束缚,转变战争形态认识、作战思维和作战方式,推动联合作战由一体化联合作战向智能化联合作战不断发展。

人工智能算法战的提出

2300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就提出了欧几里得算法(即辗转相除法)。而今天的人工智能发展如日中天,算法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通常是指一种有限、确定、有效并适合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法作为衡量各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基本参数,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就好比火箭的引擎,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居于当之无愧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古代,兵学家就早已认识到“算”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孙子兵法·始计篇》提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兵书中的庙算可类比为算法战,即通过计算、运筹来达成战争目标。

鉴于算法在人工智能时代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美军首先提出了“算法战”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从实验室带到了战场。2017年4月,美军提出开始建立算法战跨部门小组(即Maven计划)。2020年9月,美国防部发布《国防部数据战略》,明确提出当前世界已经进入算法战时代。同年12月,美空军首次将人工智能部署在一架U-2侦察机上,利用算法控制雷达和传感器等系统进行战场感知,这是人工智能自主控制军用系统的首次尝试。2022年2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是人工智能首次参与、验证人工智能算法全面赋能军事系统的局部战争,具有陆战为基、网络互联、智能赋能的显著特点。算法战首次亮相乌克兰战场,展现了强大的作战效能。

《孙子兵法》庙算模型

人工智能算法在联合作战中的运用

早在2014年,美国防部就已启动“第三次抵消战略”,旨在确保美国在面对潜在对手时以不对称的方式弥补劣势地位并保持军事优势。在解释“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技术要素时,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突出强调了无人系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主性等新兴能力的重要性。他指出,这些技术为联合部队提供了巨大优势,使未来部队能够开发和运行先进的联合协作人机作战网络,在太空、空中、海上、海底、地面和网络领域同步开展行动。人工智能将使联合作战网络中的自主性达到新的水平——有限的决策权下放,从而为人机协作和协同作战带来全新的机遇。

增强战场感知能力,提高联合作战决策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指挥部与前线战场提供了强大的情报支撑。一是拓展联合情报侦察手段,增强战场感知。在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中,只有夺取制信息权,才能先敌掌握现代战争主动权。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