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技术:科技重塑人类极限
作者 李相汝 谢金菁
发表于 2025年3月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人类器官的延伸,那么外骨骼技术则是直接强化人类自身。这项技术为增强人类力量、提升工作效率和治疗运动障碍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外骨骼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义了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能力边界——通过穿戴设备实现超人力量,其基于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技术和生物力学的突破为契机,伴随着“增强力量”在提升体力、改善运动能力、辅助康复等方面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态不断向高效能状态转变,引发了一场“增强效率”的技术革命。从工业外骨骼到医疗康复外骨骼,从军事应用到民用辅助,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通往一个可能拥有超常体力和运动能力的未来。本文将深入探讨外骨骼技术的定义分类及技术原理、发展由来及研究现状、军事应用前景,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理解外骨骼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世界。

外骨骼技术的定义分类及技术原理

外骨骼技术的定义 外骨骼技术,也可称之为“外骨骼机器人”(Exoskeleton Robot),是一种模仿生物外骨骼结构的机电一体化的装置技术,通过机械结构、驱动系统、传感技术与控制算法的协同作用,为穿戴者提供支撑、运动辅助或力量增强功能。其本质是“人机结合”的可穿戴机器人,能够与人体运动状态实时协调,从而扩展人体物理能力或修复运动功能。早期的外骨骼技术起源于军事领域,随着传感器、材料科学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外骨骼逐渐应用于医疗康复、工业助力和特种作业等领域,成为提升人类机能的重要工具。

外骨骼技术的分类 外骨骼技术可根据功能、应用领域及结构部位进行分类。

按功能划分。增强型外骨骼:这类外骨骼的主要功能是增强穿戴者的身体力量或耐力,它们特别适用于那些需要承受高负荷体力劳动的场景,例如军事领域中的负重任务,以及工业生产中的搬运工作。美国雷神公司开发的XOS系列外骨骼,能够显著减少士兵在执行任务时的体力消耗,从而提高作战效率和持久力。康复型外骨骼:这类外骨骼是专门为那些遭受中风、脊髓损伤等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设计的,它们通过模拟正常的步态训练和提供神经刺激,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运动能力。其中,日本Cyberdyne公司推出的HAL外骨骼和以色列ReWalk公司研发的下肢外骨骼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产品,它们在帮助患者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业型外骨骼:这类外骨骼专注于满足特定工作环境下的操作需求,例如在深海作业、消防救援等特殊场合中。它们强调的是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穿戴者的安全保障。这些外骨骼通常会配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以确保穿戴者在执行任务时的安全性和效率。

根据结构部位划分。上肢外骨骼:这种类型的外骨骼覆盖了人体的肩部、肘部以及腕部等关键关节,主要功能是辅助手臂承担重物或者进行精细的操作任务。这类外骨骼在物流搬运以及手术辅助等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肢外骨骼:下肢外骨骼则主要覆盖人体的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等部位,主要用于行走训练或者为行走提供助力。这种外骨骼在康复训练以及军事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福特汽车公司工人佩戴外骨骼作业

按驱动方式划分。电机驱动:这种驱动方式的特点是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各种操作指令。然而,电机驱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体积和重量上的限制,可能会对设备的设计和布局造成一定的影响。液压(气压)驱动:液压和气压驱动方式以其强大的输出力而著称,能够提供巨大的动力来驱动重型机械和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场景中。不过,这种驱动方式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例如能量损耗较高,或者响应速度可能会有所滞后。

外骨骼技术的核心原理 外骨骼技术作为人机协同领域的典型代表,其核心在于传感、控制、驱动这三大系统的紧密配合与高效协同工作。此外,还需要结合意图识别技术和自适应算法,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机制,从而确保外骨骼装置能够准确、及时地响应使用者的意图和动作。

传感系统。传感系统就犹如外骨骼的“器官”,能够实时收集捕捉人体信号。其中,物理量传感器在这一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使用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先进的设备,能够精确地采集到人体运动时的位置、角度、扭矩等关键数据。然而,这些传感器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信号滞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骨骼装置的响应速度和精确度。生物量传感器则从另一个维度捕捉人体运动的意图,通过肌电(EMG)、脑电(EEG)等生物电信号,能够直接解读使用者的生理信号,从而推断出其运动意图。尽管这种方法在理论上非常先进,但在实际应用中,生物量传感器对环境噪声非常敏感,且需要复杂的高精度建模来确保信号的准确解读,这些都是目前技术发展需要克服的挑战。

控制系统。作为外骨骼的“大脑”,控制系统通过整合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并运用智能算法(例如机器学习)来预测用户的意图。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