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34年来首获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最高奖 等
中国科学家34年来首获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最高奖

2月6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被授予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最高奖——“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这是该奖项设立34年以来,亚洲科学家首次获奖。
我国是卒中疾病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团队针对卒中防治的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开展突破性研究。这次获奖的北京天坛医院科学家团队在卒中治疗中找到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的治疗方案,改写全球诊疗指南,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从11%下降到6%,减少我国近百万卒中患者复发。
王拥军教授表示:“临床研究不是靠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在中国,我们建立了一个临床研究网络,大概有2400家医院参与,这些医院水平都要好,才能做出好的研究。这个奖项说明,至少在这个领域,我们是领跑国际的。”过去十年,北京天坛医院科学家团队完成超过50项全国性的临床研究,其中14项研究为国际卒中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位女科学家获首届“索尼—《自然》技术女性奖”
2月5日,首届“索尼—《自然》技术女性奖”在日本东京揭晓并颁奖,三位获奖者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基安娜·阿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的阿曼达·兰德尔斯博士和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万雅婷博士。
据了解,阿伦博士以其生物工程领域的成就而获奖。她对指尖传感器在病毒检测中的使用进行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如何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相结合,以分析多种生物标记物,并实现早期检测癌症及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兰德尔斯博士以其“数字孪生”技术上的创新研究而获奖。该技术实现了可穿戴设备支持下的计算模型的集成,为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带来独到见解,并优化了治疗策略。万雅婷博士则重点研究将光源集成到硅芯片上,以实现更加节能的数据通信和信息处理。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