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贾拉尔大使和他创办的“印尼南海研讨会”
1月15日,印度尼西亚外交界的资深老前辈哈希姆·贾拉尔(Hasjim Djalal)教授去世了,享年90岁。
在中国外交和海洋学界的年长者群体里,贾拉尔是老熟人了。他毕生服务于印尼外交事业,同时也是国际海洋法问题的顶级专家,历任该国驻加拿大、德国、联合国的大使,后来被任命为海洋事务无任所大使,从公务员岗位上退休后又担任了几年国际海底管理局主席,并创办了印度尼西亚东南亚研究所,贡献卓越。他的儿子迪诺·贾拉尔(Dino Djalal)——我们亲昵地称他作“小贾拉尔”,子承父业,曾任印尼副外长、驻美国大使,现领导着印尼外交政策协会(FPCI)。
在去年底的一次接触中,小贾拉尔就告诉过我他父亲身体欠佳,已卧床不起。噩耗终于传来,我在第一时间发去慰问。虽说已有思想准备,但仍因失去了一位曾经相处、合作、交锋过的老朋友而感到悲伤。
架起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对话第一座桥梁
我与贾拉尔先生初识于1996年。当时,我随同中国一轨半代表团出席在印尼巴淡岛举行的“防止南海潜在冲突”研讨会(以下简称“印尼南海研讨会”),亲眼目睹了贾拉尔先生长袖善舞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说起“印尼南海研讨会”,这是一段需要写入当代中国与周边特别是东南亚邻国协调处理海上纠纷历史的宝贵记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彼此合作逐渐走入正轨,中国同印尼、新加坡也先后实现了复、建交。但在涉及多方、复杂纠缠的南海领土主权争端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国家仍在激烈争吵,严重阻碍了双方政治互信的建立和发展。
当时的印尼,虽并非南海问题的直接当事方(仅其纳土纳群岛专属经济区与我国断续线内海域存在部分重叠),但在东盟组织当中影响力仍如日中天,发挥着“带头老大哥”的作用,什么事情都乐于牵线搭桥、提供想法,国家的行为模式直接塑造着各级官员的作事风格。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