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罪之身”,特朗普第二任期难以抹去的标签
作者 陈长宁
发表于 2025年3月

1月10日,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对特朗普为支付“封口费”而伪造商业记录这一刑事案件作出宣判。法官胡安·梅尔尚判决特朗普罪名成立,但不予任何刑罚,“无条件释放”。早先,“封口费”案陪审团于2024年5月30日一致判定特朗普所背负的34项被指控罪名全部成立。梅尔尚法官本择期于2024年7月11日量刑宣判,后因最高法院关于总统享有司法豁免的判决以及2024年大选选情而被推迟。在2025年1月20日总统就职典礼前十天,高悬半年的法槌最终落下,虽不影响特朗普执政,但也使其不得不以“戴罪之身”重返白宫。

“史无先例”的司法程序和争议

量刑宣判标志着特朗普“封口费”案一审程序告终,也意味着特朗普正式成为“重罪犯”。“封口费”案事实情节虽不复杂,但已创造一系列“史无先例”的情形,使特朗普成为首位被刑事起诉、出庭受审讯、被陪审团判定有罪并被量刑宣判的美国前总统。“封口费”案在法律适用和诉讼程序方面也有不少“史无先例”的争议,比如,最高法院关于总统司法豁免的判决能否适用于已经当选的候任总统?公众又该如何接受一位“重罪犯”担任总统?特朗普受到“封口费”案指控之初,有评论认为他所面临的刑事诉讼将把美国司法实践推向“未知领域”,结果一语成谶。

在1月10日的量刑听证会上,法官破例允许特朗普通过视频方式出庭,特朗普得以避免在宣誓就职前再次步入被他形容为“冷如冰窖”的法庭。对法官而言,这或许也是直面当选总统阐明量刑理由的体面方式。法官还破例允许媒体在听证会上录制音频,这使得关注此案的公众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控辩双方、特朗普本人及法官的语气和情绪,而非仅通过法庭笔录、手绘速写来窥探庭上交锋情况。法官准许媒体录音并公开对特朗普没有实质影响,但对检方及法官本人更加重要。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