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跳得出“永久战争”宿命吗
作者 张平
发表于 2025年3月

迄今为止,犹太复国主义产生了三个主要流派:主流派、修正派和宗教派。主流派以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为代表,以该国左翼政党为主要政治力量。本·古里安不仅创立了现代以色列国的基业,1948~1977年他还连续统治以色列30年之久。修正派则以梅纳赫姆·贝京(1977~1983年任以色列总理)为代表,其精神导师是泽耶夫·亚博廷斯基,其政治力量的主要体现是在上世纪70年代崛起的右翼的利库德集团。若简要概括以色列的政治史,可以说主流派主导了该国自1948年建国以来的前30年,1977~1996年是主流派和修正派角力的20年,其后30年该国则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由修正派(利库德集团及其分裂出去的中右翼党派)主导。

主流派与修正派的主要分歧

主流派与修正派都传承了犹太复国主义创始人赫茨尔的精神衣钵,它们对于建立世俗化、民主化、现代化犹太国家的构想没有根本不同,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外部威胁的理解与应对策略的选择上。所谓外部威胁主要有二:一是有干预能力的外国势力,二是本地阿拉伯人。具体到以色列建国前的情况,就是怎样应对英国托管当局和巴勒斯坦人。主流派强调与英国政府合作,与巴勒斯坦人和平相处,尽一切可能通过和平手段建国;修正派则强调武装斗争的不可替代性,主张以游击队对抗英国军政力量,同时对巴勒斯坦人采取“以牙还牙”的暴力还击策略。

总体来说,主流派相信可以在阿拉伯人中找到能和平共存的伙伴。早在上世纪20年代,在位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建校后不久,该校的左派教授们就组成了一个政治组织,寻找阿拉伯人中的合作伙伴。虽然该组织在百般搜寻无果后无疾而终,且主流派领导的以色列后来不得不卷入多场生死攸关的战争,但左派的这种梦想始终没有绝迹。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老布什政府力压修正派的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沙米尔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和谈,反复施压无效后,美方绕过沙米尔,策动了联合政府中的外长佩雷斯和国防部长拉宾反水。不出意料,两位左派人士的“和平伙伴梦”应声而起,最终巴以于1993年开启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奥斯陆和平进程。

2025年2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巨幅海报张挂在以色列城市拉马特甘的高楼上。

与此相反,修正派不相信阿拉伯人中存在任何可靠的“和平伙伴”,只相信通过暴力威慑达成某种共存的平衡,他们认为“阿拉伯人听得懂的唯一语言就是武力”。这种“尚武精神”的针对对象也包括任何敢于阻挡复国大业的力量。1939年,为对抗英国托管当局限制犹太移民的措施,亚博廷斯基组织了一场数万武装青年参加的反英大暴动,若非当年9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十月暴动”恐会彻底改写巴勒斯坦的现代史。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