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占到德国经济产值约五分之一的制造业逐渐显出颓势。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制造业产出萎缩3%,其中机械设备和汽车工业产出降幅明显。从反映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可以明显看出德国制造业的疲软。2022年下半年起,德国制造业PMI就始终徘徊在荣枯线以下,且回升乏力,2024年12月这一数值仅42.5。从分项数据看,产出、新订单数量均加速下降,制造商压缩产能已经传导至劳动力市场,引发裁员。
长期被视为全球经济界优等生的德国制造业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麻烦?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观察:一是德国本身作为为企业提供营商环境的经济区位是否存在问题,二是德国制造业企业(包括在德国以外地区投资经营的德国企业)的生存状况,这能够反映出德国经济的真实情况。
作为经济区位存在结构性问题
在有关经济区位的讨论中,国际直接投资通常被视为一个重要指标。在过去十年中,除2020年外,德国的净直接投资额(即德国吸引的外国投资和德国对外投资的差额)长期为负值,且近年来资本外流呈显著增加的趋势。2013年至2019年,德国的年均净投资额约为负480亿欧元,2021年至2023年陡降为年均负1070亿欧元。这说明德国作为经济区位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外资对德国的直接投资也包括了对德国企业的收购。这类收购行为显示出德企对外资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可能说明企业的前任所有者对公司前景的评估比买家更为悲观。近期德国菲斯曼公司出售其工业冷链和商用暖通空调业务,就被视为能够证明上述观点的案例。
如果将过去两年中因地缘形势动荡出现的通胀高企和能源危机视为一过性的短期冲击,那么以下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带给德国这个经济区位的挑战更为严重。
一是能源供应脆弱。当前,德国的天然气供应稳定性有所恢复,但仍依赖进口;能源转型旨在退出核能并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难满足需求。因此德国的能源安全存在脆弱性,能源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对制造业尤其是能源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人口结构失衡。战后的婴儿潮一代已逐步达到退休年龄,德国面临人口急剧老龄化和劳动人口数量断崖式下跌的问题。在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技术人才不足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还限制了技术创新。
三是基础设施瓶颈。德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交通设施严重老化,影响经济效率;数字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制约了经济的数字化和绿色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