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角街
作者 任诗桐
发表于 2025年2月

斜角街很短,还不到300米。

每个工作日,从单位往返于地铁站时,我都会走过这条街道,从奶茶店开始,途经温州饭庄、便利店、旅馆、面馆、特产店、牙所、金店,到粮油店结束。如此短的一条街,上下班时的景象,却大不相同。早上,店铺大多还没有开张,马上要收摊的早市商贩,做着最后的降价促销,小街显现出一副被风卷残云后的样子,仿佛刚刚上演过一场大戏后的匆忙收场。

凌乱的街景中,我常见一只瘸腿小狗,拉着主人穿行在斜角街上。别看它只用三条腿踮着脚走,速度却挺快,似乎在告诉众人,它一样可以很灵敏、很迅捷,主人想必是个有责任心的人,没有将它抛弃且照顾得很好。想起有段时间,我发现小区里多了很多流浪猫,尽管会有好心人在固定点位放些吃的,但它们仍旧狼狈得不成样子。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周身雪白的猫,别看它外表优雅,实则是这一带有名的“惹不起”。它的尾巴经常直冲上天,要是有猫胆敢和它抢食,它从不示弱,龇牙咧嘴,摆出不好惹的架势。相比之下,这只瘸腿小狗显然要幸运多了,可它奋力前行的样子,看着还是令人心疼,怕正是担心被遗弃而做出的努力吧。

下班时,斜角街和大多数街道并无二致,只是恰逢学生刚刚放学,在夏秋季节里,时常能看到那家粮油店的小男孩,在店铺外支起的小桌子上做着作业。店里粉末横飞,空间狭小,想来,也确实不适合读书写字。小男孩借着日光,伴着车来人往写得十分投入。偶尔还会碰见他辅导着另一个比他更小的男孩,语气里还颇有些老师教导学生的意思。每见于此,我都会想起儿时在老家的时光。那时候住平房,大门前的两个水泥花坛,做我们户外的学习桌最为相宜。于是,在很多个夏日的午后,偏傍晚的时光,阳光不再那么刺眼时,我就会转移场地到门外。小镇的街道总是格外宁静,行人走路的沙沙声清晰可辨,偶尔才会驶过一辆汽车,甩过一溜烟的尘土。

那天,因工作需要早到,不到七点,我就已经出了地铁站,待拐到斜角街时,恍若闯进了另一个世界,那是我不曾见过的斜角街。人声鼎沸,雾气蒸腾,只有两百多米的小街上,卖青菜水果的,做煎饼馄饨的,炸油条麻团的,捞活鱼、切猪肉的,烙饼、熬粥的,好一番人间烟火气。斜角街上有早市,我当然是知道的,只不过每天路过时,都已是人去街空的景象。

斜角街,街如其名,呈斜形,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一开始叫斜角胡同,1939年才改称斜角街。别看它短,却是位于最中心的商业区域旁,前后衔接着著名的尚志大街和兆麟街,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都在不远处。为了通行顺畅,它必得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原状,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定然不会允许它被过长时间地占用。那一场从清晨五点半开启的繁华,在八点以前,势必要偃旗息鼓。

本文刊登于《骏马》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