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毒物兴奋效应”吗?
作者 袁岳
发表于 2025年2月

理查德德·多尔爵士是英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流行病学专家,是他最早证明了吸烟会引起肺癌,也是他最早把放射性和白血病联系了起来。为了进一步证明放射性的危害,他还对比过放射科医生和其他科室医生的平均寿命,却意外地发现前者反而比后者活得长些。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顺着多尔爵士的思路,研究了2.8万名在核燃料运输码头工作的搬运工在九年间的死亡率,并与3.25万名其他码头的搬运工做了比较,结果发现前者的死亡率反而比后者低了24%!谁都知道高剂量的放射性对人体危害很大,这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只能说明,低剂量的放射性也许对身体健康有某种神秘的好处。

听起来有点不合常理对吗?其实早在1888年,德国药剂师雨果·舒尔茨就找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他发现高浓度的重金属能毒死酵母菌,但微量的重金属反而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也就是说,重金属既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良药,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只是取决于浓度。

再往前推,16世纪的瑞士曾经出过一个很有名的江湖郎中,名叫帕拉塞尔苏斯。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研究生命的奥秘,推翻了很多前人的医学理论。他尤其喜欢研究毒药,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毒的,而很多被认为是毒药的物质在小剂量的情况下很可能对人体有益。后来他把毕生的经验总结成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世间万物皆为毒药,没有任何东西不是毒药。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