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图》好在哪儿?
作者 羽羽
发表于 2025年2月

说到中国的传统绘画,要论气势,那必须是山水画长卷。可是,当你第一眼看到赵孟頫所画《鹊华秋色图》的时候,可能要摇头皱眉了。

这幅画有两个奇怪的地方。第一处奇怪的地方是,这画的主体内容,不像典型的中国山水画。左边的这所谓的“鹊山”,连个山头也没有,那模样就像一个刚刚烤出来的面包或蒸出来的馒头;右边这座“华山”——注意,不是陕西的西岳华山,它的全称叫“华不注山”——一座尖尖的山头,孤零零的,形状像馒头的小弟——窝头。第二处奇怪的地方,是各种元素的排布,看起来“很不协调”。比如山前这些树木,看起来比山还要高大。右边水中的两位船夫,跟旁边的树对比起来,就像蚂蚁和巨人,比例失调。再看整个画面,两个山头,几排树木,几间木屋,若干人物,它们似乎都没有互相参照,似乎就是“随便”一画,很凌乱。

一位文化素养极高的绘画大师,怎么偏偏留下了这么一张“奇怪”的画?

画家并没有使用太多“滤镜”,而是选择了“写实”

这幅画的身世,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它的创作者赵孟頫,是一位有名的大画家。画的留白处,他特意题写了一段说明,意思如下:“我在南方老家有一个朋友叫周密,字公瑾,祖上世居山东济南。我曾在那里当官,辞官回家后,跟周密提起济南,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我就把当地著名的两座山,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画了下来,命名为《鹊华秋色》,并送给他,以缓解乡愁。”

这幅画创作于元代元贞元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295年的冬天。算起来,距离今天有七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放在中国大部分山水画中,《鹊华秋色图》的特殊性在哪里?答案是:取景地明确。

中国山水画向来讲究写意,追求意境,至于描绘的具体地点,能不明示就不明示。但是,《鹊华秋色图》大不一样。作者明确告诉你:我画的是山东济南北郊的鹊山、华不注山。很多人,包括很多到过济南的人,并不太在意这两座小山。

如果有机会从济南北部的机场起飞,天气晴好的时候,是可以看到黄河边这两座山头的。如果有了实地观察,开头我们提到的疑问,就可以得到解答——这两个长得分别像面包、窝头的山,在现实中就长这样。

可见,对于这两座山的描绘,画家并没有使用太多“滤镜”,而是选择了“写实”。

跟很多大山相比,这两座山的确很渺小,海拔都不到200米。鹊山甚至没有主峰,走近看,看起来就是一堆大石头,很容易被当成假山。但是,这两座山的名头都不小。鹊山的名字来自先秦神医扁鹊,传说扁鹊曾在此行医炼丹。

至于华不注山,则因为外形而得名。“华不注”出自《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即“花”,“鄂不”即“萼跗”,意思是花蒂。所以“华不注”,是说此山像花骨朵一样,“不注”于水中。

回头我们再看赵孟頫的画,这正是对两座山的精准描绘。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