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人为什么家庭地位会更高?
作者 华说
发表于 2025年2月

一个男人,出入菜场与摊贩讨价还价,或者系着围裙在灶台边打转……此情此景,在上海是并不鲜见的。上海男人名声在外的善于和勤于操持家务的形象折射着此地的人们接受和实践着男女平等的思想和观念,这就意味着就整体而言,相较别处的女人,上海女人在家庭中地位较高,有话语权。

有趣的问题来了:在一个有着数千年“男尊女卑”传统的古老国度,为什么上海女人会享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上海女人在家庭中地位的取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人云:“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上海女人的家庭地位从何“由起”?

说来话长,此事还得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元朝说起,从引发中国“棉花革命”的黄道婆说起。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自黄道婆海南崖州归来,向家乡的人们传授“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纺织业由此勃兴,导致上海的家庭收入构成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女性的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家庭财富的重要来源甚至主要创造者。由此发端,历经元、明、清一直到现在,在上海的家庭中,女人的收入始终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对家庭财富贡献既然举足轻重,则其在家庭的地位,自然不遑多让。

其人其事

以今人的眼光视之,黄道婆对棉纺织行业的贡献之巨,足以载入史册。然而,虽然在民间有关黄道婆的传说和故事甚多,正史上却找不到片言只语!较为可靠的史料,见于元人陶宗仪的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襦、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南村辍耕录》)

史料语焉不详,黄道婆的身世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所能确切知道的,是黄道婆自海南崖州回到松江乌泥泾,带回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家乡的人们。她不仅教人们制造出各种的纺织机具——捍、弹、纺、织之具,还教给人们以各类的工艺技术——错纱、配色、综线、挈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纺织机具和工艺技术的引入,使得家乡的纺织业一扫“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之困境,面貌为之一新,迅速在全国市场打开了局面,并创造出了“乌泥泾被”这一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梧溪集》)。

松江崛起

众多的乡亲们为之受惠,“仰食者千余家”,当地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南村辍耕录》)黄道婆之功,不止福及当时,亦泽被后世,绵延数百年。作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明清两代,上海及其四周的江南地区的人们无不深受其惠。造福人民之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