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三年前,因为在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正青春》中的一场演讲,17岁的高中生张锡峰在网络上饱受争议。那一年,他是衡水中学的一名普通高三学生,他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他相信只要考上名校,前途一片光明,所以愿意为之昼夜苦读。
“你不知道卡皮巴拉吗?它是水豚,一种动物,性情非常温顺,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事的那一种。”
三年后的6月,张锡峰又参加了一次访谈节目《当我们谈论高考时》。镜头前的张锡峰指着手里的水豚玩偶说,现在的他就像水豚。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因为外表呆萌憨厚、性情温和,近几年在社交媒体上广受欢迎。
短短三年过去,当年那个说话斩钉截铁的少年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在镜头前讲述着自己上大学后的迷茫和挣扎。
2021年,他凭借674分的高考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如愿选到了计算机专业——这是当下被认为最好就业、最有前景的专业之一。然而,张锡峰却读得很痛苦。
从衡中到名校
第一次站在浙大的大门前,张锡峰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他是优胜者。然而,他很快就意识到,这扇门的背后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他本以为可以依靠高考的成功开启新的人生轨道,但大学生活却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旷野,而他的手中缺少一个导航仪。
身边的很多同学高中时就已经具备了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甚至在相关竞赛中获过奖,能够轻松应对大学的专业课。而他自己高中时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只能在课堂上努力跟上进度,甚至课后还得去网上补课。面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他不喜欢也逃不掉,成绩一直在中等徘徊,学习越深入,就越感到力不从心。别人半小时内就能写好的作业,他却要花上两小时去摸索。“身边全是大神,讨论一些我听不懂的东西。”这种无形的差距让他渐渐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他开始反思自己当时选专业的决定。他发现,当初的专业选择并非基于兴趣,而是盲从于外界的意见——计算机专业“好就业,前景好”。他更喜欢中文和地理,但在现实的压力和流行观念的影响下,他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当舍友为了转专业参加了五次面试的时候,张锡峰则尝试说服自己,“大家都说好,我觉得应该是对的”。
逆风而行
与张锡峰一样,李佳的大学面临着相似的开局。也是在2021年,李佳的高考成绩在县中排名第一,勉强达到了北京大学在她所在地区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因此她被调剂到了自己并不想选的语言专业,彻底断送了当医生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