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牢骚?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聊过一个话题:为什么流行的情歌,要么就是追求阶段,要么就是失恋阶段,怎么就没有唱幸福过日子的?
为啥情歌必失恋呢?很奇怪啊。为啥不能小两口你恩我爱,逛街做饭,蜜里调油,怎么就不能谱写成动人的恋曲呢?
我的想法是:音乐本身就不适合赞美幸福。它可以沉郁,可以悲伤,可以怀旧,可以迷惘,也可以激昂,但就是很难描述一种幸福得肝儿颤、觉得一切都好的状态。赞美幸福的歌就是很难打动人。
例外当然也有,但确实极少。
早上起来,觉得艳阳高照。走到大街上,觉得哪儿哪儿都好。来到菜市场,看啥都便宜。回到家,看媳妇越来越水灵,看孩子越看越聪明。到单位,事儿事儿都熨帖,同事们温馨得像玫瑰花,老板体贴得像暖宝宝。再看工资单,高得不敢相信。看看客户,一个个比金毛狗都乖。看看自己的KPI,业绩曲线直冲云霄,连电脑屏幕都得换42寸的才能显示。
这样的生活可能是有的。但是哪怕是音乐圣手,恐怕也很难把这样的生活写成动人的歌曲。
歌曲是这样,文学也是如此。
随手翻一个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我就列举头几名吧:
1.《尤利西斯》,格调颓废。
2.《了不起的盖茨比》,格调伤感颓废。
3.《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格调伤感颓废,多有牢骚。
4.《洛丽塔》,这个就不评论了,伤风败俗。
5.《美丽新世界》,格调悲观颓废,对未来忧心忡忡。
6.《喧嚣与愤怒》,格调黑暗压抑。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