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写作里的降维打击
作者 叶伟民
发表于 2025年2月

人这辈子,如果不专事写作,最好听的话大概都留在了少年时代。在炽热的情书中,在海誓山盟里,在悠长的思念间……诸多修辞,以比喻最盛,却也最不得要领,大多是“脸红得像苹果、双眸弯成月牙、瀑布般的黑发”之类,规矩得让人“捉急”。

还见过更绝的,大学一个朋友喜欢吃柿饼,觉得世间美味不过于此。后来遇到心仪的姑娘,夸人家笑得像柿饼,白白糟蹋了一段姻缘。

言辞修饰不精当,是会翻车的。这一点,南朝刘勰和清代纪晓岚有过跨时空切磋。前者在《文心雕龙》里说:“(比喻)以切至为贵。”即准确切合才好。后者觉得太拘泥,评价“亦有太切,转成滞相者”。意思是过度精确也不好,丢了灵气。

戒掉“大路货”

有种商品叫“大路货”,不是指劣质货,而是质量平均而销路广的东西,如平价服饰、方便面、大众饮料等,好用不贵需求大,就是不精美。

如果你还保留着小时候的作文簿,以下句子一定不陌生——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大镜子,牡丹花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这就是比喻中的“大路货”,提笔就来,但问题也跟着来——不一定烂,但一定不会好。因为喻体和本体太像、太接近了,没有想象空间和美感。比喻的关键在喻体,其与本体的奇妙组合是比喻的命门。好的比喻,就是找到喻体和本体间的“超级公式”,在不新之处“喻”出新意来。

设计落差

作家雷蒙德·钱德勒一生穷困潦倒,却收割了大批迷弟迷妹,村上春树就是其一。

“事关比喻,我大体是从雷蒙德·钱德勒那里学得的。”时至今日,村上仍盛赞其文学偶像,“比喻这东西,是让含义显现出来的落差……只要嗵一声在这里给好落差,读者势必如梦初醒。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