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用拼音输入法,汉字文化或许会消亡
作者 张大春
发表于 2025年2月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既表意也表音。由象形文字演变至今,汉字集形象、声音和字义三者于一体,有独特魅力。

每个汉字都有它的形成脉络。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为说明汉字的发生、演变和构造原则,将其概括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单一字符分为象形和指事,较为复杂的有会意和形声,比较特别的是转注和假借。汉字通过这些途径让原来有限的字形得以扩充,非常有趣。

例如,要表示方向这个抽象概念,东西南北都是假借字。“东(東)”,是“木”字后面有个“日”,就像太阳从树林后面升起来,日出为东,非常有影像感。“西”,其实是个鸟巢,下面的方框本是圆的,整个字如同树枝上挂了一个鸟窝。古人观察到鸟大多选择在树的西侧筑巢,以避免过多的日晒,就借用“西”来表达方向。表示鸟巢本身,则变成给“西”加一个“木”,用“栖”来表示。

汉字发展历程中,字义和用法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文字的由来及解释,很多时候是人们发挥想象,各有各的道理,很难说哪个是最正确的。据载,北宋时,王安石曾说:“波”是“水之皮也”。苏东坡反驳:“依汝之说,‘滑’字岂非水之骨?”王安石无言以对。

因此往前追溯,可以认为,从甲骨文开始,汉字经历了一个大造字时代,人们以使用为目的,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造字。这个过程十分漫长,直到秦统一文字之后,汉字才逐渐稳定下来,较普遍地通用。

秦始皇时代,小篆字体创立,汉字笔画减省,六国文字统一,让人们能更广泛便捷地彼此沟通。至汉代,公文书写量增大,为提高书写效率,便有了隶书和章草。可以看出,从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汉字发展除了时间历程,还有笔画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简化。所以说,将汉字简化,并不是大陆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做的事情,历朝历代其实都在发生。

字写得好不好看这件事变得重要,大概始于东汉到三国时期。在此之前,人们对书法的审美或许也有,但文献上鲜有记载。时至东汉,文学家赵壹用“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来形容当时许多人对书法的痴迷狂热。甚至后来流传这样的故事: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书法家钟繇,向韦诞借蔡邕的真迹。韦诞不肯借,钟繇愤然捶胸,直至吐血。曹操用五灵丹施救,钟繇才得以活命。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