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斯为什么要编写小学识字课本
秦统一了六国之后,为了强化统一采取了很多措施。作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李斯非常支持这些措施,其中不少内容就来自他本人,比如“书同文”。当时中国流行的文字主要是篆书,被称为“大篆”。不过,大篆笔画繁琐,而且各国所用的大篆有不少的差别,李斯就向秦始皇建议,把那些和秦国文字差异较大的文字统统废掉,采用新的字体:小篆。秦始皇采纳了这个建议,然后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李斯。因此,小篆这种新的字体主要就是由李斯等人编制的。
李斯在文字、书法方面,还是有些功底的。在他年轻时,他的父亲看他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就在衙门之中给他谋求了一个掌管文书的刀笔吏的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竹简上刻刻画画,也算是很有经验了。从秦始皇那里领了任务后,李斯就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把一些过于繁难的大篆进行了改造,于是小篆这种字体就出现了。
李斯在对大篆进行规范化和简化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这种字体的艺术性,所以直到今天,篆书仍然是一种非常受重视的书体,会经常出现在一些隆重的场合中。后世公认李斯既是小篆的开创者,也是篆书的集大成者。后世的篆书家班固、蔡邕等人都深受他的影响,南梁的书画家袁昂曾经说“李斯书世为冠盖”,清代的书法家钱冰则说“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
新的字体研究出来了,接下来李斯等就要想办法来进行推广了。首先是皇帝带头。秦始皇在一统之后,到处巡游,同时在各地留下一些诏书,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刻写在山体上或者石碑上,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等,这些碑刻就都是用小篆刻成的,而且大部分出自李斯之手。这些碑刻除了歌颂秦始皇的功绩,还有一种提供规范字体、让百姓观摩学习的功能。在秦朝各类公文之中,采用的也都是小篆字体。
除此之外,推广字体还必须“从娃娃抓起”——给孩子们编订规范的识字课本。这个任务自然又落到了李斯头上。于是,李斯就编写了小学生识字课本:《苍颉篇》。
《苍颉篇》都说了些啥
顾名思义,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苍颉篇》,那一定是和苍颉(后世多称仓颉)这位有些神话色彩的“造字第一人”有关系的。的确,这本书的第一句就提到了苍颉:“苍颉作书”。这也是这部识字课本得名的由来。当时除了李斯所写的《苍颉篇》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也编写了小学识字课本,分别是中车府令赵高的《爰历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两篇的命名与《苍颉篇》相似,也是取正文的前两个字。不过后两者的影响远不及《苍颉篇》,后来它们被汉代的人们放在一起,统称《苍颉篇》,或者称“秦三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