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其价值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的两种主要方法:旅行成本法和条件价值法,并分析这两种方法在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对此,文章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构成;价值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齐鲁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机制研究”(20CJJJ13)。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领域中的重要瑰宝,不仅能够显著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优势和知名度,还对于提升当地的社会与文化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1]。这种遗产形式为游客提供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同时也为传承和活化这些珍贵的文化资产创造了机会。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体验之中,既能够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与应用,又可以实现对这类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管理,优化配置地方上的旅游资源,从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因此,探究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来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对推动其保护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构成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独立且完善的体系。因此,在进行此类评估时,通常会借鉴其他学科的评估框架,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来构建评估模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具体实物或活动,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功能。根据这种功能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将使用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是指那些可以直接被利用的产品或服务,它们能直接响应游客的需求。例如,某些自然景观或历史遗迹可供游客参观体验,提供直接的参观服务。
间接使用价值则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功能效益上,它支持直接使用价值的实现,并间接地满足旅游者的其他需求。比如,一个传统的园林不仅因其美学价值吸引游客,还能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心理健康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
(二)非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涵盖那些当前可能未被利用,但未来可能会显现其重要性或有待由后代开发出来的价值。这类价值具体可细分为遗产价值、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
遗产价值是指当代人愿意为了将特定的文化资源作为遗产传承给后人而付出努力或成本。这体现人们对文化延续性的重视以及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感。
存在价值是指人们认为某些资源应当被长期保存下来,即使这些资源并不直接影响个人生存。这种价值是基于对自然资源或文化遗产本身固有价值的认可,反映社会成员对其持久存在的期望。
选择价值是指为确保现在和将来的人们都有机会接触并享受该资源,或是拥有改变生活环境的可能性,而愿意为此支付的成本。这表明公众对于保留选项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态度,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
价值评估的核心在于理解消费者偏好,这源自经济学理论。常规商品和服务,其价值可通过市场交易直接体现;但公共物品或服务,尤其是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特殊资源,可能不存在明确的市场价格,或者即使存在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价格也可能未能充分反映其内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