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甘南协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路径研究
作者 马礼 石国海 王惠琼 王春明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 要:文章深入探讨临夏与甘南协同发展、共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路径。通过分析临夏和甘南地区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区域合作、整合旅游资源、突出文化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创新营销模式等一系列具体策略,以期实现两地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推动黄河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关键词:临夏;甘南;协同发展;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临夏州2024年强科技奖补资金项目“临夏打造国内知名的黄河主题旅游目的地路径研究”。

一、临夏甘南协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基础

(一)临夏黄河文化旅游发展基础

临夏,作为黄河文化重要承载地,依黄河而生,文化底蕴深厚。多元民族文化在此汇聚碰撞,民俗风情浓郁,美食独具魅力。临夏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黄河文化旅游筑牢根基。

文化多元融合。临夏坐拥回族文化与马家窑文化,两种文化在黄河之畔相互交织。

民俗风情独特。临夏聚居着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人口占比达59.2%。回族的花儿民歌、东乡族的擀毡、保安族的腰刀,此外,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也各具特色。

美食资源丰富。临夏的清真美食闻名遐迩,诸如手抓羊肉、河州包子等。

(二)甘南黄河文化旅游发展基础

甘南,于黄河上游闪耀独特光芒,凭借壮美生态与鲜活游牧文化,绘就黄河文化旅游的多彩篇章,吸引八方来客。

生态景观绮丽。甘南草原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每年夏季那达慕大会期间能吸引约20万名游客前来观赏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与草原风光。尕海湖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1]。扎尕那石城的独特自然风光使其成为热门影视取景地。

游牧特色鲜明。在临夏地区约有10万牧民仍保留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在玛曲县等地,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挤牛奶、制作酥油茶等传统游牧生活。

二、临夏甘南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临夏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刘家峡环库公路、太子山旅游风情线相继建成,八坊十三巷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旅游景区和配套设施不断健全。各类酒店及民宿数量已达800余家,其中星级酒店16家,餐饮店铺数量超过3 000家。

2.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自2015年至2023年,旅游景区数量从10个快速增长到25个,黄河三峡景区周边酒店数量新增30余家,床位增加5 000余个。黄河三峡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2023年,全州共接待游客3 10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1.4亿元[2]。

3.瓶颈制约亟待突围

临夏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虽拥有民族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优质资源,当地的旅游开发却停留在表面观光,难以使游客深入领略临夏文化精髓并留下深刻印象。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乏力,缺乏统一且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塑造与推广战略,品牌辨识度低;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经营分散,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甘南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势头强劲

凭借其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甘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国内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甘南草原、尕海湖、扎尕那等景区成为游客体验生态之美的热门选择。2023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 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亿元[3]。

2.品牌建设成效初显

着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