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刘凯迪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 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以湖北秭归屈原文化为例,探讨秭归屈原文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在现代旅游业中有效保护和传承地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分析秭归屈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文章建设性地提出几个关键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促进秭归屈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可参考的有效范本和模型。

关键词:文旅融合;活态传承;屈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8年3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开启文旅融合新时代。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结构转变与消费模式升级促使旅游动因、内容及价值导向发生重大变化,文化旅游成为主流。湖北省秭归县以“屈原文化”为核心,具有强劲的旅游吸引力,成为文旅结合的典范,实现非遗文化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秭归县作为屈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秭归在文旅融合领域的创新实践,诸如开展文化节与建设文化园的措施,不仅有效维护了传统文化的原生性与多样性,还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活力。此案例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视角,对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具有学术与实践的双重价值,彰显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创新能力[1-2]。

文章以秭归为例,分析其屈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成就与困境,探讨优化路径,并总结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路径,为文化旅游发展提出建议。

一、秭归屈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屈原文化的底蕴深厚

屈原文化的核心价值,根植于强烈的爱国情怀、卓越的艺术造诣及不懈的理想追求之中。屈原的文学创作与人生哲学,深刻体现了对家国天下的深情厚谊与对理想社会的深切向往。《离骚》《九歌》《天问》等传世佳作,不仅以其非凡的文学魅力著称,更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屈原文化的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其荣辱观的清晰界定、民本思想的深刻体现及批判精神的强烈凸显。屈原秉持“美政”理想,以国家统一、贤能在位为美,以政治腐败、道德沦丧为丑。其民本思想,体现在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对君主责任的严格要求之中,展现了其超越时代的政治远见与人文关怀。而批判精神,则体现在对社会不公的强烈谴责与对理想社会的持续追求之中,彰显屈原作为文化先贤的独立人格与高尚情操。

在现代社会,屈原文化的影响依旧显著。端午节不仅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纪念,更是对其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屈原作品在当代文学、影视、艺术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不仅丰富文化产业的内涵,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

(二)屈原故里市场基础好,地方品牌知名度高

屈原故乡文化旅游区,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展现出坚实的市场基础与卓越的品牌知名度。从品牌文化构建的维度分析,该旅游区精心开发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旅游体验产品,尤其在端午节期间,通过举办全国独有的“中国端午,诗意宜昌”,巧妙融合传统祭典、龙舟竞渡、民俗文化互动等多元活动,不仅促进爱国精神与民俗文化的深度传承,更为“屈原故乡”这一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近年来,得益于邻近三峡大坝的国际知名度及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该旅游区访客量持续攀升,民俗探索与学术研究旅行项目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