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OD模式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可持续路径探讨
作者 张博涵 巴兆祥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 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协同发展,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发展更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文章引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通过研究EOD模式的兴起、内涵,以及与传统投资模式相比较,提出EOD模式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EOD模式;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投资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瓶颈与EOD模式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生态旅游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国家通过政策和法律框架推动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生态旅游的推广仍然面临资金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旅游开发模式虽然带来经济效益,但忽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导致环境退化和资源过度消耗。这种方式难以满足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索一种能够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模式尤为重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EOD模式)走进大众视野。EOD模式逐步应用于生态旅游领域,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亟待治理的敏感区。EOD模式通过将生态环境治理与相关产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1]。在EOD模式下,生态旅游项目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实现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EOD模式的兴起与理论构建

(一)概念演变与理论基础

1999年,美国学者提出将“保护”转换成“生态导向”,利用生态发展来引导区域开发的方向。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核心基础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依靠相关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开发,形成产业链条、共同经营以及组团发展的新格局。具体来看,就是将经济效益较低的公益类环境治理项目与经济效益较高的相关产业链条项目有机融合、统筹发展,形成创新的组团实施模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性发展循环。目前,全球其他地区如美国、新加坡等地在积极探索EOD模式城市规划和建设。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布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了EOD模式的概念。EOD模式通过联合开发、运营和产业链延伸等方式,把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

(二)核心内涵与价值分析

EOD模式的核心是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环境治理收益较差的项目与相关产业收益较好的项目组合在一起,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对生态环境进行开发,获得收益,实现跨越时间的资源整合,变“输血”为“造血”。生态旅游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路径。生态旅游在这一理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方式。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生态旅游并不以追求最大化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而是专注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更广泛的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来看,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产品或形式,更是一种旨在促进旅游活动生态化、减少环境负担、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生态旅游与EOD模式都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此将EOD模式的投资理念引入到生态旅游发展中,能够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建设,以良性的投资模式带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三)发展阶段与政策演进

2018年,生态环境部首次提出探索EOD模式试点工作,直至今日,EOD模式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