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核心,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疆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和管理机制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文章从政策创新、协作机制与技术赋能三方面探讨新疆生态旅游管理的创新路径,提出动态政策调控、社区合作赋权与智能化管理三重策略。研究表明,协调政策支持、推进多方协作与技术创新等策略,可有效平衡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新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探索其他地区管理创新的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内涵
生态旅游以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将旅游活动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社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基于自然区域的负责任旅游”,旨在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并提高社区福祉,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生态旅游追求低冲击性,重视游客的体验,并通过旅游活动支持自然保护与文化弘扬,推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生态旅游的概念源于20世纪中期的环境保护运动,20世纪80年代成为旅游业的独立分支,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得到快速普及。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推动各国出台政策、设立保护区和开发生态友好型旅游项目。进入21世纪,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式,并衍生出低碳旅游、社区导向旅游等多种实践形式。
(三)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与基本特征
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具体包括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文化多样性以及为社区创造长期经济收益[2]。其管理模式具备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强调生态优先,通过科学监测和合理规划调控旅游规模;二是注重社区参与,赋予当地居民更多决策权与收益分配权;三是教育性强,通过互动体验和环境教育提升游客生态意识。通过这些特征,生态旅游管理不仅保护自然资源,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生态旅游理念的普及,全球旅游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以适应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协调的需求。新疆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现有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挑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一步优化完善。
(一)新疆地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新疆凭借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目前,新疆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特征之一是通过规划与引导实现资源的合理调控。在喀纳斯景区及塔里木盆地湿地等区域,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机制的合理设计,包括控制旅游开发强度、限制游客容量以及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喀纳斯景区通过制订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并采用分时分流措施,有效减少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社区参与模式逐步开启,但深度与广度不足。部分旅游项目尝试吸纳社区居民参与其开发和运营。例如,尼勒克县唐布拉草原生态旅游区的居民通过运营民宿、制作手工艺品及提供导游服务等方式获得直接经济收益。但是,相关经济收益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有限,社区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