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作者 侯艳红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需要中职教师将工匠精神渗透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为社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酒店管理人才。文章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从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优化课程设计、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四个方面,系统探讨工匠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旨在为中职教师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存在课程内容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与行业精益求精的高要求尚存差距,容易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影响专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内容、逐步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行业输送更加契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助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近年来,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不断与行业需求接轨,其专业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随着酒店行业的多样化发展,课程设置逐步融入智能化管理、绿色酒店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紧跟行业发展潮流。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延伸至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学生对行业服务标准的理解,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同时教学方法逐渐向互动式、实战型转变,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校外实习与企业合作日益紧密,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工作场景,逐步掌握酒店服务的标准化流程。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与职业规划,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实践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不少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虽然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实际操作环节,但大多数学校缺乏足够的实践基地或合作企业,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真实操作流程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实践项目时间紧凑,难以深入细节,学生只能掌握表面的操作流程,未能真正理解每个环节的重要性。教师虽然能够通过模拟教学等方式进行补充,但由于资源限制,无法提供与行业接轨的全面实践体验,导致学生对行业细节的感知不够深入,技能水平难以与行业要求完全对接。

(二)课程内容更新滞后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兴技术的引入,许多中职院校未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忽视行业变化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课程内容过于传统,未能涵盖如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管理、绿色酒店管理等现代化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触及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这样的课程设计难以满足当今酒店业对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新技术的应用时感到力不从心。

(三)教师行业经验不足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的行业经验不足成为一大问题。虽然部分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与行业的直接联系和实践经验,难以将行业的最新动向有效融入课堂内容。教师对行业动态的感知度较低,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部分高校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聘请行业专家,但这些专家多专注于理论层面的教学,缺乏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难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导致学生难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深入了解行业的操作流程。

(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常常被忽视。部分学校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技术操作层面的内容,对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等软技能的重视程度较低。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