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探讨海岛区域资源优势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文章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结合福建平潭岛和浙江舟山群岛的实际情况,研究海岛区域的自然、人文和政策资源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情况。研究发现,海岛区域资源能够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增强跨学科综合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更好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出构建“校地企”合作平台,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开展多元化实习实践活动,并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以推动海岛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海岛旅游;区域资源优势;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海岛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海岛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如何有效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文章将以福建平潭岛和浙江舟山群岛为例,探讨海岛区域资源优势如何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促进作用,并提出可行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相关地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海岛区域资源优势的内涵
海岛区域因其地理环境、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和经济政策的独特性,展现出显著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的发展轨迹与人才培养体系中,此类资源显现出举足轻重的基石作用。广阔海域、沙滩美景、独特的生态系统等海岛自然资源优势,为生态旅游及户外实践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撑以及教育素材。政府对海岛经济的政策扶持,包括税收减免及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营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海岛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依托于各种资源要素的融合[1]。
例如,高校可结合区域特色开发课程,将海岛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相融合,培养出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海岛区域资源优势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上,还贯穿于政策扶持、资源整合以及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优势,海岛区域可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协同进步。
二、区域资源优势对海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旅游专业学生在海岛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形态各异的实践教学平台。平潭岛的海滩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遗址,以及舟山群岛的渔村与海岛文化,均向学生们敞开了实地考察与项目研究的大门。历史遗址保护项目实践可以在平潭岛开展生态旅游,此举使学生得以亲历生态保护实践,并在真实场景中探索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拥有海岛渔村风光的舟山群岛,为学生提供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的丰富素材,这一特色资源能够助力他们深入领悟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巧妙融入旅游产品创新之中。在这些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锤炼景区管理与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在实际操作中增强沟通、协调及团队协作等多维能力,从而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高校与舟山群岛及福建平潭岛的旅游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专业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舟山“海洋旅游发展合作平台”为鉴,浙江海洋大学携手本地旅游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有机会投身旅游景区管理、酒店运营等业务实践。此类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并有效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置身于实际职场氛围中,学生们直接对接行业前沿与市场脉搏,此举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专业技能。通过此类协作,成功孕育出满足行业需求的优秀人才,促成双方互利共赢局面的形成[2]。
(三)增强跨学科综合能力
海洋生态系统和渔文化,这两大舟山群岛的特色资源,为旅游管理、环境保护及文化遗产等相关跨学科课程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