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旅视角下研学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廖玉连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联系日益紧密,文旅行业也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转变,研学旅游的发展迎来更多可能性。文章以广西为例,通过对广西数字文旅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基地建设创新不足、宣传推广效能不足、市场监管存在缺位、区域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并针对以上现实困境提出建设数字化水平更高的研学新基地、实施更具吸引力的全媒体营销新宣传、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智慧监管新局面、搭建资源数据共享的区域旅游合作新平台等优化路径,以期为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研学旅游;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化创新驱动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支持体系研究”(21BJY193)。

引言

研学旅游又称“研学旅行”或“修学旅游”,是集学习与旅游为一体的社会活动[1],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2]。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3]。2016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研学旅行被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目前全国研学旅游市场已是规模庞大的千亿级市场。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 469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 000亿元。研学旅游市场发展迅速,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然满足不了新消费形式的实际需要[4],需要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文章以广西为例,基于数字文旅的视角就其研学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研学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广西研学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概况

广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沿山沿海沿边,旅游资源丰富多元,拥有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东盟文化、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广西现有国家A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超过300家。近年来广西研学旅行基(营)地建设不断强化,截至2023年10月,拥有国家级基地18个、营地2个,自治区级基地275个、营地 18个,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其中,百色起义纪念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广西研学旅游的重要活动地点。

(二)研学旅游发展成效

近年来,广西研学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斩获多项国字号荣誉,研学旅游目的地影响力不断扩大。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首批10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20个“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名单中,广西桂林获“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称号,桂林市龙脊梯田景区获“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研学旅游为广西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3年4月,广西推出“力行学堂”研学旅行品牌,推出的精品路线展涵盖广西14个设区市各研学旅行景区及课程;11月首届广西研学旅行大会在首府南宁开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统计数据,2023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4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 211.17亿元;2024年上半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4.82亿人次,同比增长14.1%;国内旅游花费5 010.87亿元,同比增长17.7%。

(三)产业数字化升级空间大

近年来广西以数字化升级传统旅游业态,打造文旅数字产业集群初见成效。其中,广西旅游发展集团采用“文旅+元宇宙”模式,打造崇左宁明花山、贺州紫云仙境等元宇宙示范项目;柳州三江程阳八寨景区利用人工智能(AI)和扩展现实(XR)技术实行景区的数字化转型。截至2023年,广西首个文旅元宇宙数字体验馆“元境空间”开放试运营,培育“文旅+”新业态项目72个,慢直播覆盖全区256个A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目前,“一键游广西”已初步形成全区文旅“一张网”,用户数量已突破1 200万,入驻的旅游景区、文博单位、酒店民宿等近2万家,实现区、市、县文旅资源数据的互通,游客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实现“游前、游中、游后”的全程覆盖。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