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推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三生空间”中,农业空间占比较大,广袤的乡村地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何促进乡村地区的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对成渝交通走廊特色乡村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从文旅融合的视角,深入探讨特色乡村的形成机制,最后提出了成渝交通走廊特色乡村的规划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文旅融合;成渝交通走廊;特色乡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一、成渝交通走廊特色乡村的现状
(一)资源禀赋
成渝交通走廊贯穿于山水相依、文化相连的两大中心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及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沿线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以及安岳石刻、潼南大佛寺、合川钓鱼城遗址、自贡恐龙博物馆、张大千故里、邓小平故里、陈毅故里等众多知名文化要素。区间乡村依傍巍峨群山,如华蓥山、巴岳山等,沿线村落山林葱郁、峰峦叠嶂,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景观;还有依江临河傍水的乡村,如嘉陵江畔的村庄,江水悠悠,河岸湿地生态完好,逢年过节,铜梁舞龙在乡野间热闹上演;还有大足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顶架香庙会,宝顶香会是集朝山进香、商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朝圣活动,每届香会的香客达四五十万。川剧脸谱绘制、喷火等技艺在乡村戏台上一展风采;还有特色美食文化,重庆火锅底料制作、化龙跳水鱼、成都糖画绘制等传统技艺,从舌尖到心间传递地方风情,为文旅融合注入灵魂。
(二)发展现状
受益于交通便捷,成渝交通走廊乡村旅游客流量稳步增长。节假日期间,自驾游客纷至沓来,农家乐、民宿常常爆满。如璧山某乡村,依托采摘园活动,春日草莓采摘、秋日葡萄丰收季,游客穿梭田间,体验农事乐趣,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乡村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成为当地经济增长新亮点。部分乡村打破农业单一的局限,推进三产融合。一方面农业与加工业结合,将新鲜蔬果制成罐头、果脯,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与服务业联动,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开展旅游纪念品售卖、民俗表演、农事体验课程等,延长产业链条,形成 “农业+旅游+文创”协同发展模式,增强乡村经济韧性。交通走廊沿线乡村水、电、路等基础条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而得到优化[1]。
(三)存在问题
1.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乡村建筑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统一规划与合理分区,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实现高效覆盖与共享,导致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大打折扣,且不利于资源的集中整合与高效利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与规模优势。
2.产业协同不力
各乡村产业发展多处于分散状态,未能充分依托成渝交通走廊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构建紧密的产业合作网络。农业、加工业与服务业之间联动不足,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低,无法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的产业集群,限制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文化特色不突出
对本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挖掘深度不够,未能在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中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元素融入不足,建筑风格趋同,传统技艺与文化活动传承乏力,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不利于乡村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
4.生态保护需强化
部分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重视不足,存在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现象。森林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乡村的自然景观与生态平衡,也削弱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