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月亮地村民宿建设途径研究
作者 郭悦 王环环 范丹丹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 要:文章通过调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情况和工作成效,分析推动地方旅游民宿发展的必要性,总结现阶段月亮地村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地域文化融入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期推动月亮地村旅游民宿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地域文化体验;特色民宿;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乡村民宿是指建筑在乡村,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为主,能够提供乡村文化、特色饮食、日常生活等体验的小型住宿设施。相对于传统旅游产业而言,民宿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有力地推动乡村生态资源的有机整合,将分散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与高效利用。同时,它为农村闲置宅基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把那些原本被搁置、废弃的空间资源重新盘活,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与发展潜力的资产。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作为一处承载着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东天山北麓山脚下。整体而言,月亮地村在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融合共生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典范特质,对于乡村规划、生态保护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等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与示范意义。

本研究采取深入民宿主体调查、座谈交流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全面了解月亮地村民宿发展情况和成效,分析发展优势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指导和促进民宿经济快速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月亮地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2014年,月亮地村由住建部、文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申创为昌吉州生态村;2017年申创为昌吉州文明村,并被评为“新疆十佳特色乡村游”目的地;2018年,被评为昌吉州乡村旅游示范村,并成立昌吉州乡村旅游实训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同时还是“新疆油画家写生基地”“新疆艺术学院写生创作基地”和“昌吉州旅游培训基地”。2022年,月亮地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91万元,其中庭院经济收入占比达40%以上,该村已成为昌吉州乃至全疆乡村旅游重点推荐村和美食博主、旅游博主打卡地之一。主要栽种时令蔬菜和苹果、海棠、杏子等果树。2023年据村委会统计,月亮地村有民宿客栈32家,日住宿能力350人次,日餐饮接待能力2 000人次,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民宿经营户户均收入5万~20万元,最高一户收入超过50万元[1]。真正实现深挖其经济潜能,借助特色种养、手工制作与农产品产销等多元模式,激活庭院经济,实现了庭院经济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2]。让广大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让农家土特产品就地有销路,对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农民“不出家门有钱挣”[3]。

二、推动乡村民宿发展的必要性

(一)提供个性化体验

乡村民宿的设计核心在于对空间舒适性的深度雕琢,全力打造能引领游客回归自然、沉浸于轻松和谐慢生活情境的空间,使游客得以深度领略当地慢节奏生活的独特韵味。秉持小而美的理念,以精致细腻的笔触勾勒特色风貌,在有限空间内彰显无限魅力。相较于传统酒店千篇一律的模式,旅游民宿以其鲜明个性脱颖而出,能依据地域文化、周边景致与主人情怀等多元要素,为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旅居体验,成为展现地方风情与人文温度的鲜活窗口。近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月亮地村投入3 000万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依村特色规划,护传统、挖价值,助推乡村振兴。

(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发展旅游民宿后,游客的到来会带动餐饮、购物、交通等多个领域的消费。游客在民宿住宿期间,会在当地的餐馆就餐、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还会使用当地的交通服务,从而使地方经济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旅游服务等多元化经济转变。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