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
作者 张成兰 郝万喜 兰妍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 要:县域文旅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文章以陕西佳县为例,对其县域文旅产业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可知,佳县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文旅产业发展路径,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针对现有不足,通过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创新宣传方式,整合多种资源,助力佳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提升佳县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文旅产业;文化资源;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新石器时代的石摞摞山遗址,证实四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居住;独具魅力的佳县方言,证实这里曾绽放过文明之花;始建于宋代的古城,默默诉说着历史上铁佳州的威名。斗转星移,先前铜墙铁壁、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如今却成了佳县发展的最大阻碍。自然条件的制约,造就了佳县人民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在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下,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与时俱进地探索佳县文旅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山水葭州·康养胜地”的康养旅游度假区,扩大县域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为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一、佳县发展文旅产业的深厚文化基础

(一)研究红枣文化,形成主导产业

红枣是佳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红枣不仅融合祖祖辈辈佳县人的智慧与汗水,同时承载着佳县人丰富的历史记忆。红枣和其他作物一样从种植、管理、收获、销售都需要人们的辛勤劳作,佳县沟壑纵横,石山绵延,不适合大多数农作物大面积的种植,却成了耐寒、耐旱、易活的红枣树群生长的沃土。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落后的交通条件间接增加了红枣采收的难度,可以说佳县红枣的采收和运输几乎全靠人工,一颗颗红枣凝聚的是佳县人一滴滴的汗水。

佳县人栽种和改良红枣,红枣也养育一代代的佳县人。为提振佳县的经济,县政府在红枣身上可谓是“大做文章”,通过对红枣的精深加工,制作成紫晶枣、山楂枣、红枣酒、红枣豆浆、红枣糕点……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佳县政府从种植、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入手探索红枣的全产业链,从而提高红枣经济的附加值。红枣为佳县创收的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佳县文旅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佳县挂满红枣的农家小院,品尝红枣美食的同时,感受“枣园”“枣院”“枣愿”等红枣文化的魅力。除了挖掘红枣的经济价值,当地也在持续不断地提炼红枣的精神内涵。

(二)展示荟萃民俗,渲染华夏文明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而佳县正身处黄河“几字弯”的腹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佳县的民风民俗就是黄河文化的一种高度浓缩,是华夏文明的延续。他们穴居演化而来的窑洞,不仅体现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还蕴含陕北先民“制天命而用之”的生存智慧。民歌、秧歌、大唢呐、剪纸、木雕、面捏等民间艺术散发出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映射出佳县劳动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白云山庙会、抬龙王等民俗活动展示沿河而居的佳县人民对黄河母亲无私哺育的感恩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佳县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近年来,佳县通过一系列文化载体发展民俗的同时,积极展现独特的黄河华夏文明,成为佳县文旅发展的新契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坐落于此;木头峪村依托黄河古渡口等自然资源,通过真实的古遗址向游客诉说着黄河母亲的发展历程;赤牛坬村结合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等文化活动,创新民俗的表现形式,唤醒人们的乡土情怀和记忆;佳县的大美石窑,主建筑是一幢陕北特色石窑四合院,展示着陕北黄河流域的民俗艺术。佳县人民不断加强对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向更多人更好地展示黄河华夏文明的博大深厚。

(三)深挖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胜地

由晋语系发展而来的佳县方言,通过代代相承、口口相传的方式使得方言的音调、词汇和表达方式在不同代际之间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