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旅游地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王博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 要:文章以呼和浩特市恼包村为例,研究了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并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恼包村发展城市近郊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文章提出了发展城市近郊旅游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为其他城市近郊旅游地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城市近郊旅游;SWOT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呼和浩特市恼包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城市近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呼和浩特市恼包村为例”。

一、研究城市近郊旅游的背景及意义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发展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经济,有利于促进城市近郊农村产业兴旺[2]。城市近郊乡村旅游是城市近郊依托于“三农”资源的新型业态。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为“离土不离乡”的近郊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致富之道[3]。城市近郊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交接地带,推动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城市近郊游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市近郊农民富足、农业强健、农村美丽具有重要作用。

二、呼和浩特市恼包村城市近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恼包村的基本情况

恼包村又名恼包馨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是由当时来此地垦荒谋生的山西籍移民聚集而居形成的村落,全村总户数959户,人口3 100多人,居住有蒙、汉、维、满、回五个民族。辖区面积96平方千米。“恼包”一词是蒙古语“敖包”的音译,意思为“石头堆积的小山”,是古代蒙古民族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二)恼包村城市近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恼包村通过村集体自筹资金等方式,在村内打造乡村文化、生态、民宿旅游区,建成以“合作社+企业+农户”为主导的科技农业项目。恼包村升级完善文旅板块,古典庭院与古典主义建筑吸引了全国各地旅游者前来参观。目前,恼包村以文旅产业为主的平台年产值突破3亿元,为本村及周边村庄提供就业岗位6 000多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

三、呼和浩特市恼包村发展城市近郊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

恼包村毗邻110国道和机场高速,交通四通八达,使得游客无论通过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103路公交、301路公交)都能轻松抵达。便捷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不仅使近郊旅游区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还为其保持持续的游客流量提供了有力保障[4]。相较于较为遥远的旅游景点,近郊游缩短了游客的行程时间成本,使其成为繁忙城市生活中的短期休闲度假首选,符合现代人追求轻松、便捷的旅游需求。

2.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城市周边的短途游,以实现迅速放松的目的。这种旅游需求极大地推动了近郊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像恼包村这样临近城市、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身心的快速恢复之地,备受城市居民青睐。

3.旅游形式多样

城市近郊旅游具备丰富的旅游形式,涵盖了自然风光观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农业体验等多元化的活动类型。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