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的“脆皮”该如何缓解

最近,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关于“脆皮青年”“脆皮大学生”以及“脆皮年轻人”的热议风潮。
所谓的“脆皮”,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方式,是青年群体进行自我调侃的产物,是他们通过自嘲来应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方式。这种形容固然带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网络上流传的“转身把腰闪了”“打哈欠脱臼”“上厕所喜提骨折”等戏谑的描述,的确映射了当代部分年轻人面临的身体窘况,敲响了年轻人健康状况的警钟。
实际上,“脆皮”现象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脆皮”,也包括心理状态上的“脆皮”。身体上的“脆皮”,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体育锻炼、调整生活方式得到有效缓解;心理上的“脆皮”状态该如何缓解,就显得比较无力了。
因此,年轻人应反思自己是否处于心理“脆皮”的状态,并学习如何让自己保持良好心态,不那么“脆皮”。
何为心理“脆皮”?
心理“脆皮”,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心理脆弱的人,只有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困难时,才容易出现过度的负面情绪反应和失去应对的能力。实则,心理脆弱是一种常态化、持久化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一个心理脆弱的个体,即便只是遇到了一点小挫折,也会产生情绪崩溃、自我否定、失去动力等严重反应,无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心理“脆皮”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 思维上的“惧”
一是“轻视能力”,心理脆弱者在面对压力、挫折、困难、未知或变化时,比如工作中出现了一点小纰漏,因为认为自身不具备应对能力,所以在主观意识上不愿面对问题也不愿采取措施,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推诿、扯皮,以期逃避责任。二是“夸大危险”,即便没有挫折或变化发生,他们也会产生很多消极的想法,并被这些想法左右,担忧可能发生的失败、失控、被伤害等等—— 这类的灾难式思维,会使人感觉自己像个脆弱无助的孩子,进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沮丧之中。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