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形象的重塑与情感关系的审视
作者 毕京贞
发表于 2025年1月

内容提要:向迅的散文集《与父亲书》是在父亲去世后他写给父亲的一部深情之书,是一次儿子与父亲的心灵对谈。通过六篇风格鲜明的散文,传记式地展现父亲艰辛劳苦的一生,呈现出一位真实立体、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又带有普遍共性的中国农民父亲形象,在书写他坎坷命运与精神秘史的同时,作者对于中国式父子关系以及夫妻、亲友、乡邻关系等复杂人际关系和情感伦理等内容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与父亲书》 父亲形象 父子关系 情感伦理

2024年7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结果揭晓,土家族青年作家向迅凭借作品《与父亲书》荣获散文奖。《与父亲书》这部散文集于2021年6月出版,先后入选“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1年7月十大非虚构原创好书等多个好书榜榜单,先后荣获首届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新锐作家奖、首届石峁文学奖提名奖、第八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是一部获得普遍认可和肯定的优秀作品。

《与父亲书》是作者在父亲去世后写给父亲的一部深情之书,是一次儿子与父亲的心灵对谈。作者花了六年时间,漫入时间的长河,扎入记忆的深处,打捞与父亲有关的万千细节,拼凑出父亲一段段人生轨迹,通过六篇风格鲜明的散文,传记式地展现父亲艰辛劳苦的一生,呈现出一位真实立体、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又带有普遍共性的中国农民父亲形象,在书写他坎坷命运与精神秘史的同时,作者对于中国式父子关系以及夫妻、亲友、乡邻关系等复杂人际关系和情感伦理等内容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一、父亲形象的重塑

回顾中国文学史,书写父亲的优秀散文作品不胜枚举,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朴素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塑造了一位细心体贴、坚强有责任感,对儿子充满深沉内敛之爱的这样一个慈父形象,而作为一名“80后”作家,向迅笔下的父亲则展现出了迥然的风貌和特点。散文集《与父亲书》由六篇文章组成,分别是《鼠患之年》《九月永存》《独角兽》《巴别塔》《时间城堡》《无名之辈》,通过父亲的青年、中年和晚年等人生不同时期的生活琐事和生命状态,展现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父亲。这位父亲身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勤劳坚忍、沉默寡言,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而奔波劳碌,但又性格倔强、脾气暴躁。作为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他整日为了全家的温饱而耗费掉了自己全部的精力、耐心乃至野心,而且不善沟通和表达,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存在着一定的情感隔膜,但仍能感受到他为这个家庭扛起的那份责任和深沉的爱。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始终保持着威严而不可侵犯的面貌,似乎从来没有表露出与儿女们的亲近姿态。在作者的印象中,父亲经常是满脸愁容,强势而又严苛。每当周末时,他总是命令“我”牵着牛去森林里吃草,但一旦发现牛没有喂饱,他必定劈头盖脸地批评。即便是表达对“我”的关心,他仍会选择阴沉着脸和低声吼骂的方式。为了维持生计,父亲把妻儿留在了老家而独自去了乌鲁木齐打工,但最终因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受伤而返回了老家。此后,父亲在家庭事务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失去了平衡,因为母亲此时挺身而出去村里或镇上干苦力活,填补了家庭经济上的巨大漏洞。但父亲在家休养一年之后凭借惊人的毅力重新站立起来,忍受着腿疼的折磨,先是与堂弟合伙在镇上经营流动作业的生意,而后又重操旧业外出打工。一路走来,父亲从破落泥巴屋起家到拥有属于自家的房子,从结婚独立门户到生儿育女并把三个孩子都供养读书,父亲长期习惯于展现出来的都是坚硬、要强、倔强的个性。

但与此同时,作者也细心捕捉到并细致刻画了父亲在要强和担当的强势个性之下,还隐现着迷茫、忧戚、脆弱和无助。正如李修文所说的:“这本书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作者承认父亲的失败,承认父亲的胆怯、惊慌、恐惧,承认父亲所遭遇到的生命的阻隔与中断,甚至他去观察父亲,父亲是蜷缩着、恐惧着的,有大量这样的细节描摹。”a诚然,我们从书中的很多章节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描写。比如在《九月永存》中,身患重病的父亲不再是家庭的掌管者和话语权者,而是变得顺从听话,甚至有点小心翼翼。他自愿听从了儿女的安排,去医院做检查、游览动物园、访归元禅寺、逛中山公园;入院复检时,他因语言问题与医生交流不畅,面对医生的提问显得茫然无措,面对指责表现出无尽的焦灼和无助,面对冰冷的机器又显出无端的不安和恐惧。在《独角兽》中,住院化疗后的父亲不知道如何回答护士询问疼痛程度而感到无比窘迫,还要遭受化疗药物所引发副作用所带来的肉体苦痛和精神委顿的双重折磨。

本文刊登于《百家评论》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