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韩春燕教授的论著《启蒙的风景——百年中国乡村小说嬗变》以百年历史为经,以“自然”“风景”“空间”“主题”“语言”“民俗”和“器物”七重维度为纬,梳理各时期各阶段的发展脉络,全景展现了乡村小说在百年流变间的“启蒙风景”,进而深入乡村小说的叙事细部,以深刻的问题意识反思现代性之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影响,呈现了史与思的深度结合。这是一部兼具历史深度与前瞻视野的乡土文学研究著作,不仅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乡村小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推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乡村小说 文学史 现代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对于乡土小说的研究始终为学界所关注。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以文学流派的脉络总览百年乡土小说之发展,赵园的《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揭示作家与乡村农民之间的文化关系。韩春燕的论著《启蒙的风景——百年中国乡村小说嬗变》(春风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则以全新的研究视角,以“自然”“风景”“空间”“主题”“语言”“民俗”和“器物”七重维度的嬗变,在动态、复杂、多元的历史过程中,系统梳理了百年中国乡村小说的阶段性流变,全景展现了乡村小说的“启蒙风景”,深入乡村小说的叙事肌理,以宏阔的视野观照与精微的细节剖析,对百年乡村叙事进行历史性追问与现代性反思,是近年来乡村小说研究的新收获。
一、七重嬗变:百年中国乡村小说的
历史性追问
从20世纪初期到21世纪,百年乡土文学经历了一系列嬗变,生成了独特的内在发展规律与变化机制,同时显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风格。如果说马泰·卡林内斯库发现了“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那么韩春燕的《启蒙的风景》则发现了百年乡村小说的“七个侧面”,即“自然”“风景”“空间”“主题”“语言”“民俗”和“器物”,由此构建起乡村小说的整体面貌。“变”是《启蒙的风景》的关键词,也是该书问题意识生发的原点。以往的文学史写作通常注重历时性的变化情况,而《启蒙的风景》则引入共时性的眼光,将百年乡土小说之变,细化为“七个侧面”之变,从中揭示了不同时空下不同个体的乡村体验、知识结构、审美偏好、文学观念、身份立场、情感脉络等多种因素对于乡村小说的影响,并以此追问并回答乡村小说写了什么、乡村小说是如何写的,以及乡村小说有何特质这三个本质性的问题。
乡村小说与非乡村小说之间最明显的差异性,无疑是对于“自然”与“风景”的书写。柄谷行人有关“风景的发现”的论说,启发了我们重新发现风景中的“人”的意识。《启蒙的风景》首先就从“风景”的发现入手,考察不同代际乡村小说的风景叙事。“风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五四时期的自然风景书写是思想启蒙与社会批判意识的外化,到了革命时期则隐含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心理,新时期后则回归风景画的本质进而凸显生态批判意识。通过对“自然”与“风景”书写的考察,韩春燕其实意在探究不同时代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反映的是乡村世界在人内心中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韩春燕探寻“空间”之变,聚焦乡村小说中“物质空间”“公共空间和精神空间”和“自然空间”,呈现在中国现代性变迁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社会文化问题,以此揭示乡村世界在客观现实社会中的演变。书中第二章考察“公共空间”在乡村小说中的变化,20世纪20—40年代初,公共空间主要是街道、院落、酒店、庙宇和戏台等;1942年解放区的小说中则变为了学校、耕地、谷场;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进行,公共空间更多承担了集体会议、宣传的作用;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乡村的生产关系,公共空间的叙事功能逐渐退却;直至20世纪90年代,乡村逐渐城市化,导致对原有公共空间的描写骤然消失。从“自然”“风景”之变,再到“空间”之变,一方面呈现了百年中国乡村的自然图景与社会面貌,另一方面更展露了人对乡村的认识和理解,解答了“乡村小说写了什么”这一问题。
写什么固然重要,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写什么本身表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同时又意味着什么的创作主体诉求和深层情感结构以及使情成体的实现路径则更加重要。《启蒙的风景》分别对“主题”和“语言”进行探究,以此回答“乡村小说是如何写的”这一问题。前者指向小说内容及其背后深层次的主体追求,后者则是使前者外化为形式的转换路径。百年乡村小说的“主题”,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主题”之变总体上与大的文学史脉络基本一致,经历了从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和传统乡村“再发现”的回忆主题,到唤醒阶级意识主题的出现,再到民族救亡主题;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则开启政治标准第一的时代,直至新时期初期依然从政治因素出发思考“人”的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对峙主题成为新的表现内容。不同时期乡村小说的主题内涵“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作家对现代性境遇中的乡村社会命运的思考与探索”a。而语言的变革则跟随主题,从白话文兴起时的欧化语言,到逐渐向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靠拢,再到语言观念变革后的多元化并存,呈现出逐渐开放包容的特点。“主题”和“语言”的变迁蕴含着几代作家的主体认知转变,这些变迁不仅体现了作家们对时代、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同时映射出作家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