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刍议
作者 王奎斌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学校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欣赏名篇佳作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意义;途径;传承者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109-04

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汉字的结构、字义、字形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道理和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较大的优势,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探讨,以期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理想,提升综合素养。

一、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沉淀,随着文明的演化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认知和风俗习惯,不仅反映社会现象,还展现民族特征和社会风貌[1]。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艺术表演、节日习俗、民族习惯、诗词歌赋等,可谓包罗万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条历史悠久的长河,从古代流淌到如今,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历史,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感染和影响着后人[2]。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能使他们获得人生的启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启示学生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意识,要有爱国情怀。

3.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同时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就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即使课文中出现传统文化内容,也很少进行相关的讲解或拓展,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

2.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及时,各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使得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途径更多元、更丰富,部分学生有时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语文教材虽然有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但通常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3]。

3.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

部分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课本中的《姓氏歌》《端午粽》等文章,以及“日积月累”中的歇后语、名言警句等都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但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中的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不能很好地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4.缺乏趣味性

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创新性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缺乏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负担,即使学生能背诵、默写,也不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不能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和意义。

三、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字词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传统的字词教学较为枯燥,通常是教师先讲解生字的拼音、笔画、组词,然后让学生抄写几遍,目的是让学生会认、会写,能组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主要依靠死记硬背。其实,汉字的字形、构成都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教师可将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识字,在感知汉字形体美的同时,理解其文化底蕴[4]。

首先,教师可从字形入手,将生字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构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早的汉字构字方法,是指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表示其意义,很多常见的汉字源于象形。例如,部编版语文上册中《日月水火》一课中的生字都是象形字,在教授这些生字时,教师可利用太阳、月亮、溪流、火苗等图片辅助教学。

本文刊登于《成才之路》2024年3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