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成熟,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提高学生学考成绩和专业技能,学考背景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整合资源、开发新形态校本教材,虚实结合、开展理实一体实训教学,教研实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思政渗透、实现素养培养目标,完善评价、及时跟踪教学效果,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符合国家网络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考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质量;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081-04
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本科以上职业教育学历,进一步打通了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因此,中职教育已经从单一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和升学双向发展,升学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规定“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科目成绩和实践能力成为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学考背景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符合国家网络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传统又新型的专业,学校和教师在学考方面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为了更好地分析课程教学实际,笔者设计调查问卷,选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地区的几所中职学校,对二年级学生、任课教师、学校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2份,收回371份,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符合学考要求的权威性教材
教材是传播职业技能的主要载体,是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教材对于人才培养是“一剧之本”。“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具有统一的考试大纲,明确了考试范围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各章节内容所占比例[1]。笔者对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材进行考察,发现没有完全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的。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条例清晰,知识面广,但缺少“网络操作系统”相关内容,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够明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教材配套资源丰富,结合新技术,但“网络操作系统”内容主要集中在实践环节,理论内容较少,知识点过难,学生学习理解比较困难。此外,教材对相同知识点的讲解不同,如在子网掩码的个数计算上,高教版教材的讲解是不用减2,而其他版本教材的讲解是需要减2。上海交大版教材将CSMA/CD的操作方法概括为“先听先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随机重发”。而其他版本教材将CSMA/CD的操作方法概括为“先听后发”。一“先”一“后”,不仅文字的表述不同,还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缺少符合学考要求的权威性教材,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还会影响学生学考成绩。
2.难以配套完整的实训设备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认知外,还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落实课程标准、人才培养要求,还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线缆、操作系统软件、网络安全攻防系统等,类型多、设备贵,加之科技迅猛发展,硬件和软件更新速度快,需要专业人员维护,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部分学校难以配套完整的实训设备,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2]。
3.缺乏省、市组织的师资培训和交流
教育的不均衡性,不但在普教有所体现,在职教也有所体现,厦门、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学考方面成绩突出,同一地区的国家重点示范校学考成绩优于一般学校。同时,职校数量较少,职校教师跨校交流较为困难,只能通过省、市组织的培训、示范优质课,分享教学方法、共享教学经验。然而,省、市组织的培训较少,使得教师缺少培训和交流的机会。
二、学考背景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1.整合资源,开发新形态校本教材
为了解决现有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学考要求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权威材料参考,学校可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分工协作,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充分吸收相关教材的优点,注重知识点的关联性,科学设计教材内容,并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呈现,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网络技术的概念比较多,并且较为抽象,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配套相应的多媒体素材,如PPT、类比图片、动画、音视频、虚拟仿真等。为了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学校要开发新形态校本教材,配套讲解微课,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进行观看和学习。例如,在讲解OSI的分层原则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为此,教师可将分层原则类比为公司管理,在PPT中添加公司管理图片。公司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责,进而引出分层的第一个原则:层次的划分从逻辑功能上划分,每层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总经理要做什么,每个部门的经理要做什么,应该是每个公司都大致相同的,具有一定标准。比如,每个公司的人事部都是负责招聘的,财务部都是负责财务的,进而引出分层的第二个原则:每层功能的选择有助于制定网络协议的国际化标准,公司的部门要开设完整,不能财务部做着财务还要兼做人事,但也不能将部门分得太细,进而引出分层的第三个原则:层次应该足够多,以便于管理,但也不能太多,否则开销会很大。
